古靈魂的遊行 當代的返祖
芮娜.芭內姬與其微物之神
撰文│賴志婷.圖版提供│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3月號138期)
芮娜.芭內姬 Rina Banerjee working on Excessive Flower…© 2016, Image courtesy of Rina Banerjee Archives
她的第一聲啼哭在加爾各答,第一場創作啟蒙在倫敦,第一波「自主遷移」在紐約,她對母國古文明的輝煌崇拜卻同時感到極其無奈,她的創作宛如駛著一列沿著時間軸逆向而行的現代化高速列車,從名為「全球化」的起點駛出,沿線的是女性主義浪潮、印度獨立、不列顛的霸權、蒙兀兒王國、泰姬瑪哈陵、孔雀王、佛教的起點,還有那個偉大的羅馬、種性的律法,最後是濕婆與婆羅納,還有一切印度多神信仰的初始。
芮娜.芭內姬(Rina Banerjee)的創作臍帶,源自她自身經驗中關於後殖民流散社群裡斷裂的傳統、文化和身分認同。賓州美術館(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以「給我一個關於世界的梗概」(Rina Banerjee: Make Me A Summary of the World)為名的展覽,便直指芭內姬混沌身分的哀美夢境,亦恰恰是她面對印度龐大歷史語境的「失語」癥候集結。
「給我一個世界的梗概」展出作品分為繪畫和雕塑兩大部分,繪畫創作的當代表現手法乃從18至19世紀的印度宮廷細密畫變體而來,芭內姬把玩的媒材從水彩、墨水和油彩顏料到礦物性和化學性成分,意即她雜糅了「自然」與「人工」兩種原料,於此,芭內姬對「細密畫」的「再仿」,既是致敬,也是批判。「細密畫」承載的實則是一部愛的律法,這套愛的律法,連藝術也得被俘虜。
在19世紀下半葉印度被不列顛占領前,「細密畫」之於印度曾有著盛世光景,細密畫簡要地概述了印度的文明微縮,無論是角色場景、人神走獸、山川江河,皆纖細得遵循嚴謹的構圖與準則。關於細密畫的法度亦承載印度的基本律法,而於芭內姬來說,使用跨媒材「調和」謹守階級規範的細密畫,是她溫柔批判古老印度細密畫的起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