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性的顯形與共構
2018年雕塑藝術拍賣排行榜
撰文│陳瑜.圖版提供│Sotheby’s、Christie’s、Phillips(《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4月號139期)
亞歷山大.柯爾達1949年作品〈無題〉 Alexander Calder, Untitled, hanging mobile—sheet metal, wire and paint, 53 3/4 x 147 1/2 x 94 in. (136.5 x 374.7 x 238.8 cm.), 1949 ©Christie’s
一件雕塑品代表著一個獨立且完整的宇宙,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思與妙手的雕刻、塑形、鑄造、建構等步驟後,所創造出來的三度空間物體,擁有相當的質量與內涵,是藝術家神思的具現。
舉凡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以及散布於世界各地、至今仍無法解釋的T形石柱與巨石陣,幾乎在所有古代文化中,雕塑皆占有主導的地位。一直到近代,大型雕塑仍是政治與宗教界表述權利與地位的主要媒介。然而19世紀開始,隨著思想與技術的不斷革新,藝術家賦予雕塑全新的定義及形式,現今的雕塑材料顛覆以往的概念,由傳統的石材、木材、金屬(青銅),讓位給新一代的冰雕、沙雕、塑膠,甚至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集合體等,藝術家的想像力不受媒材限制,在創作中獲得了極大的自由與發揮空間。
相較於傳統的藝術家注重雕塑的美感、細節與故事性,當代藝術家傾向從個人的生命經驗中汲取靈感,專注於表達個人的慾望,較具個體風格且更看重作品表面的紋理與張力。許多藝術史學者認為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開創了現代雕塑的先河,他的青銅雕塑展現出不容置疑的現代性及戲劇性的自然主義,多年來吸引不少藏家爭相購藏。
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是史上最暢銷的雕塑家,2018年他的27件雕塑品總成交額為9850萬美元;而單件拍品成交金額排名第一的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僅售出一件作品就達到7118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