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泡沫經濟期的日本當代美術
撰文.攝影│邱馨慧.圖版提供│靜岡市美術館(《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4月號139期)
1980年代是日本泡沫經濟期,也是美術館等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尖峰,加上1990年代小規模個人美術館急增,購入許多作品,滋養並保存了這個階段的日本現代美術。1980年代也是昭和時代的最後十年,隨著今年日本皇位更迭,在「平成」時代告終之際,靜岡市美術館舉辦「起點:1980年代」,回顧「昭和」末期的1980年代,對照時代交替的日本藝壇。
近年來,世界開始關注日本戰後美術,美國相繼舉辦「具體美術」、「物派」等1970年代為止的日本前衛美術展覽。此外,村上隆等1990年代之後登場的日本藝術家,也活躍於國際藝壇。然而夾在1970和1990年代之間的1980年代日本美術,在國際藝壇上的討論相形見少。
因此日本各地美術館陸續舉辦以1980年代為主題的展覽。去年夏天「起點:1980年代」展自金澤21世紀美術館開始巡迴,大阪國際美術館推出「新浪潮・現代美術的80年代」,村上隆為熊本市現代美術館策展,創了新字「氣泡布」(Bubbleurap),概稱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架構下的日本現代藝術,「如同冒出的無數氣泡,泡沫經濟時期各種藝術運動湧現。」
日本1980年代的美術世界,湧現巨大的變化。「新繪畫」的表現方法被廣泛運用,激烈的運筆和用色,產生出躍動的藝術,一般民眾容易欣賞,使藝術變得更為親近。整體空間作品化的裝置,活用科技的媒體藝術,重視社會和地域的關係性,相對於「美術」制度,紮根日常的感性,是當今藝壇理所當然的表現,其實早在1980年代就嘗試過了。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9年4月號139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相關報導:
【04月│亞洲現代藝術發展進程 特別報導】1968,明治百年後的日本現代藝術
【04月│亞洲現代藝術發展進程 特別報導】從抵抗到解放 亞洲現代美術史回顧──「甦醒:亞洲藝術與社會1960-1990年代」展
相關報導:
【04月│亞洲現代藝術發展進程 特別報導】1968,明治百年後的日本現代藝術
【04月│亞洲現代藝術發展進程 特別報導】從抵抗到解放 亞洲現代美術史回顧──「甦醒:亞洲藝術與社會1960-1990年代」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