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疫
香港大館「疫症都市:既遠亦近」
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傳染病成為跨國家、跨族群的集體挑戰,當疫情爆發時,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英國衛爾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的國際文化計畫「疫症都市」,期望以地方經驗為根基,討論防疫工作的全球挑戰,展覽在全球各大城市舉辦。近期在香港大館F倉、D倉及E倉展出的「疫症都市:既遠亦近」,即為該計畫之一環,由衛爾康基金會、大館當代藝術部與文物事務部聯合舉辦。展覽以香港經驗為主軸,基於2003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探究人類在城市中與疫病共處的狀況及其心理層面,亦輔以歷史文物,回溯1984年的鼠疫如何塑造香港的社會制度與文化及其遺留至當代的影響。
「疫症都市:既遠亦近」展場一景(攝影:關尚智)Courtesy of Tai Kwun Contemporary
當代香港記憶中的幾次傳染病疫情,其中屬2003年爆發的SARS為最嚴重。大館F倉中的展覽,由獨立策展人郭瑛策畫,邀請藝術家研究香港歷史中數次傳染病,以藝術再現疾病和人們生活的關聯、人們面對疫病時的心理狀態。
當氣溫超過24℃時,周育正作品〈擦拭、感知、接觸、傳染、消毒、教育、新習性〉散發檸檬味的毛巾便會遞給觀眾,使人聯想到日常防疫行為的養成,標題則指涉了疫病發生與防疫的循環過程。
陳翊朗展出兩幅水墨作品〈地鐵車廂〉及〈非人類〉,前者透過巨幅尺寸以及多元的惡魔形象,具體刻畫傳染病的可怖及所讓人感受到的壓迫感,後者則轉化了18世紀的醫生基於衛生而戴著鳥嘴面具進行治療的形象,呈現疫病帶給人的不安及恐懼。
善於透過互動藝術來探索社會問題的英國藝術團體Blast Theory,為首次入駐世界衛生組織的藝術家,在其作品〈ACluster of 17 Cases〉中創造了一虛構的第一人稱,結合燈光變化來再現SARS爆發當晚病毒傳播的過程,並藉由世界衛生組織行動統籌麥克.萊恩(Mike Ryan)醫生的描述,呈現在病毒資訊極少的情況下,世界衛生組織面對SARS疫情爆發之應對方式。
Blast Theory A Cluster of 17 Cases 2018 互動裝置 於大館F倉展出,再現香港維景酒店格局。(攝影:丁巧如)
藝術家徐世琪則駐留於香港醫學博物館進行研究,作品〈宇宙急Call〉共有三段錄像,其一從中醫、宇宙學中汲取靈感,並試圖由不同角度切入──香港幾次重大瘟疫發生時,都觀測到亞爾斯彗星的出現,因而推論細菌和病毒透過亞爾斯彗星在地球上傳播──以探討傳染病的悖論以及科學和迷信之間的矛盾,藉此來指出人類單只以科學對知識進行分類並非恰當,試圖引導觀眾以更多元的方式來思考疫病與人的關係。其二以呈現城市中身體與生物的變形,投射了人與病毒的共存關係。其三則為訪問篇,訪談藝術家對於傳染病以及藝術介入如何提高防疫觀念的看法。
今昔對待疫病患者的態度,往往會採用隔離的方式來避免疫病擴大傳播。Gayle Chong Kwan的「Archipelago Quarantine」系列攝影作品,便透過拼貼歷史照片和病毒形象,再現人類歷史中八座被用來隔離傳染病的孤島;另一件作品〈Hygeia〉同樣以拼貼方式製作而成,Hygeia為1984年鼠疫中,患者強行被送上用於隔離治 療的醫療船。除了作品的具體指涉之外,隔離的概念亦浮現於展場的空間隱喻──D倉的前身為域多利監獄最老的囚房、F倉則曾經做為收押中心,展覽場域的歷史意義恰好呼應了在面對傳染病時,以隔離為主體的防疫手段。(全文閱讀528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災難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