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漁港,雜菜麵
撰文│種籽設計.淦克萍.插畫.攝影│種籽設計(《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5月號140期)
清爽版本的新世代雜菜麵
島嶼民間的日常食物,一個廣口碗,可以收藏山也收藏海,始終認為台灣麵的下一個代表角色,就是台式雜菜麵。
素來喜歡湯的飯、乾的麵,面對包山通海、可鉅可細的雜菜麵,湯頭底氣夠不夠仙、夠不夠鮮,是最重要的海納。
我居住的城市,北鄰的苗栗冠上了「山城」之名,其實它有54公里海岸線的藍海,甚至擁有多達12個小漁港,靠山又靠海,不正是吃山也吃海的風格典型?
苗栗沒有全國性的大港或遠洋作業漁船,所以漁港在苗栗似乎在國人腦海裡沒有記憶,不若基隆八斗子、新竹南寮、台東成功、宜蘭蘇澳……,可以輕易產生印象的連結,拜訪小漁港好比從大都會城市出走,走進鄉村的小巷弄,感受那股與土地更為緊貼的生活真實感。
一碗有山有海的雜菜麵
村上春樹研究中心、淡江大學日文系教授曾秋桂妙喻,村上春樹的作品很像一碗雜菜麵,好親近,材料多。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樂趣。
這碗很能夠代表台灣人熱情氣息的海島國家麵點,雜菜麵、什錦麵、台式煮麵……,都是它的名。
自製豬油爆香蝦米香菇乾貨、辛香料、蔥段,再海派地加入時鮮的肉絲、豬肝、蚵仔、鮮蝦、花枝、魷魚、蛤蜊……,還有時蔬,鑊氣十足。
雜菜麵的「雜」字,我反而覺得是頂冠冕,得好好地把「雜」這個帽子戴好、戴正、戴出驕傲來。能不能「雜」廣一些、「雜」深一點、「雜」多些心思、「雜」入鄉土情懷、「雜」入煮麵人的心思……?「雜」其實就是多樣性,一碗麵嚐台灣海島風土人情的多樣性。
一碗有山有海的雜菜麵,將「海」約化成了蝦、花枝、魷魚、蛤與蚵,「山」則以肉絲、豬肝或下水、白菜、豆芽代表,這是味道的黃金組合呢?還是大宗食材的便利使然?我習慣著這樣的味道,卻還思索著更多更多──能不能把你的山、你的海煮得更澎湃?每個人的山與海、每個地方的山珍與海味明明都不同,煮出來的雜菜麵理應不同才是,你的山、我的海都不同,一個「雜」字在山、海架構下各自表述,納山、海而見其「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