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的擴張
張永達作品的聲音經驗
在以觀看為主導的視覺藝術場域中,音像藝術、科技藝術等結合聲光的多媒體創作,作品的敘事或動態呈現,使觀者很容易以凝視做為鑑賞和體驗的慣習,聲音雖往往是構成作品的一部分甚或是主體,聲音的接收卻也在這樣的慣習中成為過於理所當然的感知行為(除了掩耳外無法避免),即使它本身便足以獨立做為一種藝術形式,觀眾很難不受眼前光影的誘惑,而將聲音視為成就作品面貌的背景。
張永達 相對感度N°2 2017 鐵管、電加熱棒、電磁閥、電腦、客製化微電腦控制晶片、水
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然而,在藝術家張永達的作品中,無論是現正舉辦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聲動:光與音的詩」展出的〈相對感度N°2〉,或是關渡美術館「透明的風景」個展,我們均能察覺聲音這個無形的「材質」觸動觀者身體覺知的能動性。舉例來說,在「聲動」這檔由北美館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合作的展覽中,〈相對感度N°2〉明顯有別於其他展出影音裝置作品,相對於結合音像、光影投射的作品多以黑盒子呈現,它幾乎是全場唯一展示在白盒子裡的作品;於毫無偏頗的均質白光中,幾根金屬管高低不等、異常寧靜地懸吊著,觀眾必須啟動五官最高的感知敏銳度,近身探看這件作品時,無預警地覺察到水滴流經高溫金屬表面瞬間蒸發的微弱聲響與幾縷白煙,對於平時大量接收視聽刺激(包括在進入此展間之前的其他作品觀看經驗)的觀者來說,這是將感知能力有意識地復歸至最純粹狀態的時刻,以獲取那些伴隨現象發生,極細微、甚至相當容易被忽略的瞬息變化,進而重新體驗關於聲音的認知和思考;而展間外標示一旁的警語,加上現場一名緊守在側、看顧展間的美術館館員,也令人感到一股隱約未明的危機潛伏其中,提昇觀者在空間停留時其他身體感知神經的參與,隨著不同遠近距離的金屬管散發的熱度、蒸發伴隨產生的鐵鏽氣味和痕跡的逐一觸發,眼前這個發聲體承載不可見的能量流動,觀者在即時發生的現象中「經驗」作品不同的面向,進而能進一步地探看細究作品在外圍表象之內的可能性。
張永達 相對感度N°1[0°-N°] 2014 黑鐵、鋼索、客製化電加熱片、水、
電磁閥、微電腦控制晶片、電腦 5×90×220cm×8(攝影:張永達)
如同該系列的首件作品〈相對感度N°1[0°-N°]〉先前於2014年關渡雙年展展出時,我們走進了藝術家設下的圈套:一字排開的八片金屬板以些許差異的傾斜角度置於展場中,乍看如同低限主義雕塑或是藝術裝置,觀者往往直覺地以視覺來閱讀作品,但擾動觀者認知的,則是那些細緻且非關訊息遞送或敘事的物理性聲響所漸次帶出的聽覺與身體經驗。張永達的創作將聲音與光保留在「物」本身的特性以及其中進行的變化,思辨並拓展科技、人與感官、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與連動,他摒除多餘的干擾與人為資訊,在乾淨、中性、隱晦的狀態中,提供人們打開感官主動探索能力的機會。(全文閱讀530期藝術家雜誌)
【七月專輯│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