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方收藏」實業家的美術館之夢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誕生物語
距今100年前,日本造船鉅子松方幸次郎(1866-1950)懷著在國內打造美術館的宏願,在歐洲「爆買」包括羅丹和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塞尚等印象派畫家在內的大量近代藝術傑作。他的美術館夢想隨著時代的劇烈動盪而幻滅,上萬件收藏品遭遇失散、燒毀、沒收等流離命運,最終存留的作品群,形成了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建立日本第一座西洋美術館的目標
松方幸次郎是曾任明治政府首相的松方正義的三男,30歲出任神戶的川崎造船所(現在的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首任社長,也曾任神戶新聞創社社長、眾議院議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船舶需求增加,事業逐漸擴張,松方幸次郎在1916至1927年間的三趟歐洲之行中,於倫敦、巴黎收購了大量藝術品,收藏總數超過一萬件。
松方幸次郎從一開始,就以在日本建立第一座西洋美術館為明確的目標,然而由於關東大震災和1927年的昭和金融恐慌,造船廠經營陷入危機,松方幸次郎不得不交出私有財產,並於翌年引咎辭職。建設美術館的計畫受挫,收藏品也隨之散逸。送至日本的1000件以上收藏品,遭債權人和銀行抵押或變賣,這些畫作的部分,目前收藏在石橋美術館和大原美術館。約8000件浮世繪收藏,於1938年貢獻皇室,後由帝室博物館(現在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接管。
保管在日本國外的收藏品雖免於分散,但由於日本為關東大震災的災後重建,自1924年起徵收百分之百關稅,遲遲未能運回日本。其中在倫敦倉庫的900多件藏品,因1939年的火災被燒為灰燼。保管在巴黎羅丹美術館舊禮拜堂中的400多件作品,為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入侵法國,運送至郊外避難,免於被納粹掠劫。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被法國政府以敵國財產的名義沒收。戰後經過日、法政府協商後,於1959年歸還其中375件繪畫與雕刻,日本以此收藏為基礎,設立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由柯比意設計建築,於1959年開館。
被稱為「空幻收藏」的松方收藏,隨著倫敦燒毀作品的清單,和去向不明的莫內大作〈睡蓮、柳的倒影〉被發現,加上近年的研究調查,收藏全貌逐漸清晰,再度受到矚目。
相關報導:
【07月│世界大藏家特別報導】珀爾斯坦 藝術收藏的無盡旅程
【07月│世界大藏家特別報導】艾米爾.畢勒 藝術收藏的漣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