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美國在台協會內湖新館藝術典藏
AIT內湖新館外觀一景
1979年,美國國務院應《台灣關係法》於台灣設立「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以下簡稱「 AIT」),迄今已屆四十週年。AIT於今年5月正式遷入內湖新館,全新擘畫的場館高挑敞亮,各於不同空間展示「Art in AIT」的藝術典藏。Art in AIT為美國國務院於1963年推出的「Art in Embassies Program」視覺藝術計畫中的一環,典藏台、美兩地藝術家包括繪畫、雕塑、複合媒材、攝影、書法等作品,呈現台美兩地於文化與藝術上的交流,其中多件作品亦以台灣自然環境為題材,呼應AIT對於生態保育的重視。《藝術家》走訪AIT新館,並獨家專訪AIT文化新聞組美國文化中心主任區毅良(Eric Aldrich),向讀者暢談Art in AIT典藏之作的風采。Art in AIT共典藏八件藝術作品,其中四件分別出自四位台灣藝術家的手筆,包括以當代水墨聞名的黃致陽、享譽國際的書畫大家傅申、擅長大尺幅抽象繪畫的王淑鈴,以及以花形畫布繪美國與台兩地花卉的鄭麗雲;另外四件則為美國與加拿大藝術家應Art in AIT邀請,以台灣為主題進行創作,反映出每位創作者所關注的不同面向,如在畫作中運用具台灣象徵符碼的萊恩.麥金尼斯(Ryan McGinness)、以日本浮世繪風格詮釋太魯閣峽谷的亞當.索倫森(Adam Sorensen)、經由攝影拼貼重新組構台灣自然風光的伊莎貝爾.勒梅(Ysabel LeMay),以及透過剪紙技法呼應台灣傳統剪紙文化的連恩.推查爾(Lane Twitchell)。在藝術家評選與作品典藏方針上,Art in AIT著重表現當代藝術創作,作品同時也體現台灣與美國之間長期而穩定的互動關係。
AIT文化新聞組美國文化中心主任區毅良接受《藝術家》雜誌獨家專訪
Art in AIT在內湖新館的策展可追溯至2005年前後,AIT確定於內湖成立新館,在後續討論過程決議於館內展示具東西方文化交流意涵的藝術作品,Art in AIT遂於協會預計搬遷前的2013年展開籌畫,深入研究台灣的文化背景與歷史發展,同時將場館用以展出藝術品的空間納入考量,尋覓作品合適並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2015至2016年,展出藝術家名單大致底定,策展人莎拉.唐吉(Sarah Tanguy)與克蕾兒.達芭(Claire D’Alba)即一一與藝術家會面詳談,促成目前於AIT新館亮相、與空間互為共鳴的八件典藏。如館前飄揚美國國旗的廣場之上,即擺設黃致陽的雕塑作品〈座千峰〉,任何人在入館之前行經廊道,便會在左側看見這件貌似人形、卻又如有機物般靜躺的花崗岩雕塑,彷彿能夠與之對話;甫入館內,挑高設計及允許大量光線映入的大面玻璃窗,恰給予萊恩.麥金尼斯的六聯畫充足的表現空間,讓畫布上所承載的符號自由躍動其中;而在中控室旁、走進辦公空間前的必經之處,則懸掛傅申的書法作品,其呈現於偌大尺幅上的筆墨走勢自在奔放,拓出較作品自身更為寬闊的能量場域。
此外,進入辦公空間後,接上二樓的階梯前方,寬敞的大廳亦掛置王淑鈴氣勢磅礡的〈吟唱的河流2〉,長達9公尺、寬近2公尺的大作以其強烈奔騰的色彩與筆觸召喚觀者趨前,彷彿能透過畫面聽見大河的波濤洶湧;而在新館獨有的餐廳空間,為呼應用餐時刻輕鬆悠閒的氛圍,牆面上以亞當.索倫森描繪太魯閣峽谷的畫作妝點,浪漫可愛的色彩與平面化的山巒為餐廳帶來居家般的氣氛。連恩.推查爾的剪紙藝術則安置在二樓,循著階梯抵達,踏入門口,作品隨即映入眼簾,細膩層疊而具有動態感的創作,為置身其中的人們帶來活潑的氣息;而在三樓布置著低矮布質座椅、提供人們敘話談天的寬廣空間,亦懸掛伊莎貝爾.勒梅浩大的攝影拼貼之作〈世外桃源〉,令人驚歎台灣自然生態之豐富,身處其中彷若為各色動植物所簇擁環繞。最後,搭乘電梯直驅五樓,即可見到鄭麗雲所作〈向女性藝術家致敬〉,大朵的木槿、鐵線蓮盛放於牆面之上,顯得比花卉更為渺小的人們,在一親畫作芳澤的同時,也重塑了對於自身與花間關係的想像。
「Art in Embassies Program」的成立宗旨再三強調透過藝術達成溝通、理解與尊重,肯認藝術跨越文化、時間及語言的特質,而做為這項視覺藝術計畫的一環,Art in AIT亦經由藝術建立台灣與美國之間跨越種種藩籬的橋梁,並且再現、記錄兩國之間長年以來所奠定的珍貴友誼。這樣的典藏成果展現於正式啟用不久的新館,於AIT成立四十週年的此時此刻,更是別具意義。(全文閱讀530期藝術家雜誌)
【7月特別報導│AIT新館藝術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