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雲和月
江明賢新水墨的跨文化現代性
江明賢 長安古城 2018 水墨賦彩紙本 68×136cm
東方新人文水墨的跨文化表現
在全球化趨勢下,資訊科技打開了更寬廣的人際網路,國際之間的疆界愈來愈模糊,如今人們已逐漸生活在一個多元混雜而無邊界的新文化中。大家主要探討的是有關新舊時代價值的變遷、國家觀念的新解以及資訊對生活的影響等問題,歐美的藝術如今較關注生命價值、進化代價、環保共生等基本議題,而第三世界的藝術家大多數仍在文化認同與異國情調的主題中打轉, 這似乎也突顯了前者的「第二現代」與後者的「另類現代」之間的差距。
台灣的當代藝術在國際化趨勢的影響下,也出現了不少以西方社會結構思辨方式為依歸的現代化藝術,不過卻少了幾分藝術家的自主性與深層的創意反思。尤其是台灣水墨畫身陷創新的困境,於1990年代以後情況更為明顯,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中,台灣主體性與台灣意識的政治與文化意識型態被大力提倡,極力擺脫過去中國政治與文化的糾葛,此外,水墨畫也受到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逐漸被排擠於台灣當代藝術圈之外。
然而,江明賢的新水墨畫的人文與空間表現, 卻顯示台灣水墨畫的發展並未畫下句點,論者認為應重新建立起新的、以台灣為主體之「台灣水墨畫」合理論述,以區分與「中國水墨畫」之間的異同,但卻不能決然斷絕與中國水墨畫的淵源,也不應否定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東洋畫」強調客觀寫生與主觀表現的結合對台灣水墨繪畫觀念之啟示,同時,西洋現代和當代藝術與人類社會生活之緊密結合的藝術觀,也應在台灣水墨畫的創作實踐中被重視並加以學習。
江明賢 婺源民房 2015 水墨賦彩紙本 82×75cm
新人文主義藝術空間的思維模式演化
台灣藝術現代化過程中,思維方式的西方化乃是促使藝術完全進入現代化的關鍵因素。觀20世紀,台灣藝術家以西方為師,努力尋求西方文化根源,隨著社會現實的改變而調整前進的腳步,初期學習的是技法,中期是理論,最後是思維方式。如今,我們終於了解到,只有技法與理論的模仿,並不足以創作現代藝術,重要的是要了解現代西方人如何想像人與其所處的空間和時間關係,以及那建構自我成為有意義之個體的全套思維模式。
傅柯在他的名作《詞與物》中稱,在19世紀中葉之前,一般藝術理論的四個領域:再現理論、表達理論、指明理論、衍生理論,支撐著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印象派之後,藝術思維的方式被四個理論取代,分別為:人的有限性、經驗與先驗的互証、我思與非思、起源與歷史。這四種理論構成了現代思想的基本架構,此認識論上的四邊形,雖看似各自獨立,實則相輔相生。
1. 人類的有限性
1942年出生於台中鄉間的江明賢,因為經歷過戰時的居住不寧與戰後的百廢待舉,性格顯得比較務實。長年來,他的外表始終質樸,工作態度也始終任勞任怨。江明賢自稱:「從小與大自然為伴,特別喜歡置身山水間的心情。面對山水, 我的情緒特別安定。」「從事代書的父親,總是專注地書寫毛筆字;而從事裁縫的母親,則整天拿著圖樣,塗塗改改。或許是受到父母的聯合啟蒙吧!」讓他未來投入心力的工作,就是結合毛筆書寫與塗塗抹抹的水墨繪畫。
就讀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期間,啟蒙老師吳承硯要求他進行《黃賓虹山水畫稿》的臨摹,奠定了厚實的國畫基礎。黃賓虹用細膩的筆觸,展現大山大水的意象,對江明賢的啟發很深。畢業後他進入台中縣豐原國小任教,校長是前輩油畫家葉火城。看著校長嚴格自律的創作態度,還有積極寫生的勤奮,也深深影響了他。1964年,江明賢考進省立台灣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當時的師資全都是台灣美術圈的菁英(如林玉山、黃君璧、李石樵、陳慧坤、廖繼春、孫多慈、李澤藩、馬白水等),讓他像海綿般吸收到最紮實的繪畫功力、最前瞻的創作觀念。畢業系展時,他是國畫項目的第一名,從此創作的實力備受矚目。
2. 經驗與先驗
到西班牙留學時,教導油畫的教授對他說: 「不管你來西方想學什麼,千萬不要丟掉自己民族特有的東西。」教授臨門一腳的提醒,讓他確定了對水墨的情感。「其實,我一直覺得水墨與我的個性最接近,只是心中有些徬徨,不知道如何展現個人風格。」離開西班牙,隨後到紐約定居,他為求突破傳統水墨的格局,大量吸取西方的美學技法和表現形式,再試圖將其注入傳統水墨中。在創作的觀念上,他依舊保持「文人畫」中特有的意境與氣韻;在構圖的形式與布局上, 則大量引用西畫的觀念與技巧,甚至還有非常明顯的噴、灑等自動性技法,目的是使畫面產生更大的張力與效果。他的作品,不在「真」上追求,而在追求「氣韻生動」。他的創作風格,一直掌握在似與不似間,使觀者多一份餘味。
3. 我思與非思
中國文人畫的「留白」,曾經被許多美學家讚賞不已,不但被視為東方繪畫的精神所在,也成為傳統水墨的重要特點。但是江明賢結合西方美學理念的墨彩,卻都是滿滿的布局,幾乎沒有任何「留白」,為面臨創作意識枯竭的文人畫,注入了活力的泉源,讓現代水墨的創作形式,走出文人畫境的又一思考。任何眼界,都是創作風格的養分。經過心靈的篩檢和技法的過濾,江明賢創作風格發揮相互結合、交融的特質,守住水墨的特色,也創新了水墨的形式。「結合油畫的肌理,水彩的染,版畫的駁,建築的陽剛、直線條,加上傳統水墨的線條與些許留白,畫面因此產生虛實對比的效果。」水墨上的強烈重彩,能激發人生命的能量;畫上的現代觀點題字,也能給人些許反思的力量。這些都是傳統文人畫所缺乏的。
4、起源與歷史
江明賢愛中國,也愛台灣,在過去將近十年, 他畫台北的龍山寺、三峽的祖師廟,畫高雄港,畫淡水河,畫玉山,畫八仙山。台灣的「古蹟」,他畫了一大半。他要把那些浸透傳統文化的歷史印記,用具中國特色的水墨畫留下來。
他認為:「世界美術史沒有中國畫這一章,它就不完整,中國美術史沒有台灣這一節,也同樣不完整。中國畫發展到現在形成兩大系統,一個主要在中國發展,以北京為中心﹔一個在海外傳承,以台灣為中心,兩者合而為一才完整。」這是江明賢的觀點。遍訪世界,再回到台北,從沒有系統的世界摸索到畫遍台灣的歷史古蹟,江明賢有一種生命被重新整理的喜悅。前進中國,尋求超出台灣的中國美術史定位,對身為華人世界一份子的他來說,是邁向更大藝術版圖的起步。
江明賢 鎮遠古城 2016 水墨賦彩紙本 68.5×13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