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女孩之戰
想像中的電腦總是與男性化的人物形象連在一起,但如果電腦是女性的「她」呢?鮮為人知的是女性在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重要性,這缺乏性別多樣性的問題,在今天「#metoo」的時代更加重要。在「後網路藝術」如同「觀念藝術」般成為新一代藝術家呼吸空氣的當下,「電腦女孩:歷史、性別、技術」(Computer Grrrls: History, Gender, Technology)展覽匯聚藝術家、設計師、創客、駭客等女性創作者,利用3D列印、YouTube影片、擴增實境(AR)、演算法、廣告等各種創意工具,重建女性和機器之間的戰線聯盟 。
法國La Gaîté Lyrique與德國Hartware MedienKunstVerein(HMKV)兩個機構聯合策畫的「電腦女孩:歷史、性別、科技」展覽,極具時代性視野與格局,23位藝術家解碼並重新編碼由西方白人男性主導、壟斷的技術規範,展覽焦點不僅在於網路上具有民族或性別偏見的演算法,更寫入了人工智慧中的電子殖民主義或數位監控暴力的危險概念,呈現批判性的電腦史,反思技術、重新編碼被壟斷的科技規範。
女性主義與計算機歷史
展覽的標題「Computer Grrrls」是由1967年女性雜誌《柯夢波丹》(Cosmopolitan)號稱計算機新領域是一個特別有利於女性的一篇文章而來。NASA女數學家凱瑟琳.約翰遜(Katherine Johnson)也曾說過,「電腦穿裙子」的日子並不是那麼遙遠。在「電腦」這個字意味著機器之前,它描述一個人,通常是一個手工完成了計算的女人。這些女性處理天文數據、計算彈道軌跡,並且是第一批程序員。史上她們有各式如「火箭女孩」的俏皮綽號,1980年代中期隨著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女孩們才顯著減少,極客(geek)和駭客的男性形象才廣泛出現。
相關報導:
【08月│新媒體藝術與數位時代特別報導】巴黎「新影像」影展與台灣VR電影的現身
【08月│新媒體藝術與數位時代特別報導】瑪格麗特.休謨的未來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