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國的現代藝術切片
斯希丹市立美術館「女人的傑作」
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在1971年登高一呼:「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進而開啟女性主義學者與藝術史典範、藝術學院、美術館、博物館相繼交鋒的歷史;同樣問題的反面,則是:女性主義者想要在藝術史裡看到什麼?是否僅止於更多的女性藝術家名字被納入歷史書寫、展覽之中?女性藝術成為一門顯著學科?1980年代,格里塞爾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對這些做法提出批判,她認為以「女性」做為標誌,化約了不同藝術家在意識型態、媒材選擇、表現形式上的複雜性,甚至消解了女性身分在歷史發展中經歷壓迫和抵抗的意圖。
然而,隨著博物館學的論述更新,女性藝術家、女性藝術已然成為美術館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同樣的發展也可以在荷蘭的藝術機構中體現,例如以女性藝術家典藏品聞名的阿納姆現代美術館(Museum Arnhem),從藝術史中發展問題意識、進一步論述女性藝術的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或是帶有積極政治意識和社會形塑自覺的范.阿貝美術館(Van Abbemuseum)。相較於此發展脈絡,斯希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今年6月至9月推出重新審視荷蘭藝術史中女性藝術家位置的展覽「女人的傑作」,不可不謂是一個帶有政治正確意識型態的實踐。「女人的傑作」從典藏作品中勾勒出十位參與不同時代現代藝術潮流的女性藝術家作品,並且試圖與當代藝術中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實踐進行參照,各自選列了一位活躍於當代的作品進行對話。
諾拉.哈特曼作品與洛蒂.范.德翰雕塑作品於展場一景
Courtesy: 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Photo: Fleur Beerthuis)
第一個展場空間首先呈現的是查莉.多洛普(Charley Toorop)的系列畫作,多洛普發跡於20世紀初的荷蘭畫壇,其父親楊.多洛普(Jan Toorop)也是當時的著名畫家;在多洛普一幅著名的畫作〈三代人〉中,即曾將同為畫家身分的父親與兒子做為畫作題材。多洛普的畫作多以人物為主,筆觸線條粗獷、著重面部神情,突顯眼睛與輪廓的比例,也因為受到北荷蘭伯爾根學派的繪畫技巧影響,色彩多以濃烈黑暗為主。相應於關注北荷蘭人的常民刻畫,展場的另一側陳列諾拉.哈特曼(Nola Hatterman)以印尼移民和南美洲蘇利南(Surinam)移民為題材的肖像畫作,哈特曼的職業生涯起點是演員,直到接觸繪畫之後,才退出舞台。哈特曼的創作歷程寄情於她面對「他方生活」的想像和迷戀,以內斂樸實的色彩運用記錄蘇利南人在荷蘭的生活樣貌。晚年的哈特曼移居至蘇利南,並且在那裡成立藝術學校,而後於1974年創作出一系列以蘇利南奴隸制度下人民生活處境為主題的作品。洛蒂.范.德翰(Lotti van der Gaag)的雕塑作品,以帶有原生藝術精神的巧拙美感,呼應多洛普和哈特曼畫作裡的自我慾望。范.德翰在海牙接受藝術學院訓練,以陶和石膏做為主要創作媒材,受到當時雕塑家歐西普.柴金(Ossip Zadkine)於現代美術館個展的影響,決定前往當時的藝術中心巴黎,並在那裡結識了活躍於1950年前後的眼鏡蛇畫派運動藝術家卡爾.阿拜爾(Karel Appel)和高乃伊(Corneille),也因此受到眼鏡蛇畫派藝術思潮的影響,重視藝術中的原初性,主張向孩童繪畫學習;范.德翰的雕塑作品盡是對於人體、動物形態幽默且天真的玩味。
芙里達.亨齊克 構成 1965 荷蘭文化遺產國家辦事處(Rijksdienst voor het Cultureel Erfgoed)藏
Courtesy: 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
第二展間以抽象形式的繪畫為主題,貫穿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芙里達.亨齊克(Frieda Hunziker)是荷蘭抽象繪畫發展的重要推力之一,1947年創立藝術團體「自由表現」(Free Experssion),以摒棄繪畫技法和規則的精神為宗旨,此外,在她活躍於藝壇的卅年間,持續在藝術學院內擔任教師。亨齊克的畫作重視內在自我的心性表達,以不規律的線條和色彩衝突聞名,直到一段生活在加勒比海庫拉索的經驗,使她開始採用較鮮豔明朗的色彩。另一個牆面上掛著一件由阿蒂雅.范.瑞斯―杜蒂烏(Adya van Rees - Dutilh)製作的壁毯,以帶有立體派結構的構圖思維呈現裸女、靜物和自然景色;范.瑞斯―杜蒂烏出身貴族,在海牙、布魯塞 爾接受藝術教育後,於1904年移居巴黎與藝術家歐圖.范.瑞斯(Otto Van Rees)結婚,日後也參與了達達主義潮流在蘇黎世的藝術活動,並在巴黎的抽象藝術團體「圓與方」(Cercle et carré)扮演重要角色。
露.路博 睡著的人 1974 斯希丹市立美術館藏
Courtesy: 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Photo: Tom Haartsen)©Pictoright Amsterdam 2019
第三展間,則將繪畫史的抽象運動推向「色域」在平面畫作和空間裝置裡的探索與運用,露.路博(Lou Loeber)在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的階段,受到蒙德利安的影響,試圖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原則進行抽象色域繪畫的創作,此外,出身於富裕家庭的她,父母對於藝術的熱忱也影響了路博將藝術視為與社會建立關係的態度,進一步視社會主義為完善的生活模式;路博的畫作時常以勞動狀態和工人為題材,後期路博的政治理念隨著國際情勢而有了改變,創作思維也朝向更純粹的抽象色域畫進行探索。展場另一側,是賈寇芭.范.黑姆斯克爾克(Jacoba van Heemskerck)以磁磚、玻璃所創作的抽象色域作品。范.黑姆斯克爾克的創作歷程受到人智學(Antroposophy)影響甚深,重視自然世界中的靈性層次的關聯性。范.黑姆斯克爾克大部分的創作生涯都在德國渡過,她對於荷蘭的藝術圈懷抱著批判的態度。20世紀初范.黑姆斯克爾克也曾到巴黎學習,在回到荷蘭之後與藝術收藏家瑪莉達.范.珀特立(Marie Tak van Poortvliet)展開交往,兩位女性成為彼此終生的親密伴侶。(全文閱讀532期藝術家雜誌)
賈寇芭.范.黑姆斯克爾克 樹 1920 海牙美術館藏 Courtesy: 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
【九月專輯│她者的藝術力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