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入景觀,結構有機宇宙
奧拉佛.艾里亞森打造潛能的萬象
我們每日透過網路和媒體上那些既真實又虛擬的影像,看到融化的冰山、森林大火、水災、旱災等,這些影像看來怵目驚心,卻又有如好萊塢氾濫的災難片令人麻痺,我們如此認識著世界,在一張張平滑的影像上,也早已習慣,這暫時的驚呼,然後又回歸日常。遺憾的是,災難永遠在遠方,我們總在螢幕前,還未到過正在發生災難的某一角落。在災難影像化的時代,藝術創作如何突破這種感官的慣性與侷限,而能再度探索感知和引發切身之感的省思,實是一大挑戰。
冰島裔丹麥籍藝術家奧拉佛.艾里亞森(Olafur Eliasson)的〈冰鐘〉,從2014年起,陸續從格陵蘭島的北冰洋峽灣中運載浮冰至國際大都會(哥本哈根、巴黎、倫敦),以時鐘的方式排列、展示;每一回他所取得的浮冰體積都在相對變小中,融冰速度日益加快,除此之外,浮冰的狀態也在不斷改變,不僅沒有冰凍數萬年的「藍冰」現象,原本應有的乳白色也逐漸減少,且更為透明。融化的浮冰流入海洋,改變海水鹽度與海洋生物生存的環境,現在則被藝術家打撈,放置在人類文明建造出來的宏偉建築前,依舊無可挽回地加速融化,諷刺的是,如此更顯得這些具有決策權力的中心,在面對失控的環境破壞和滅絕之時,竟還是只有貪婪和無能。
艾里亞森鼓勵參觀者可以嗅聞和觸摸冰塊,特別是聆聽冰塊;他認為過去人們沒有親見冰山融化的感官體驗,自然不足以激起行動,而這些和浮冰直接接觸的物理經驗,或許能推動一些些的態度轉換。當耳朵貼在冰塊上聆聽時,瞬間會聽到極細微的聲音,那是冰塊正融化時,從中破裂、冒出氣泡的聲音,那是人類在喧囂的大都會中,從未曾靜心傾聽、世界發出的呻吟。
2019年,艾里亞森於泰特現代美術館開設大型展覽「奧拉佛.艾里亞森:真實生活」(Olafur Eliasson: In real life),集結過去和正在進行的新作計畫,藝術家以獨特視角呈現出他如何觀看自然景觀、替代能源、全球暖化、移民等政治性的問題,也有純然抽象的世界原初語彙,從數學和建築的概念著手,實驗材質形塑晶體、水流、氣流、生物結構等自然現象的可能性,創造出複雜的幾何形體,也為這些純粹的存有,打造出最迷人的自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