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真實所苦
烏托邦幻滅後,藝術的政治參與
「烏托邦幻滅」(dystopia)是歐美近年興起的藝術表達類型,通常搭配末日電影的情節,描繪一小群人掙扎於毀滅後的世界,在過往賴以維生的政治社會經濟體系崩塌後的餘燼中,搏鬥前進。藝術作為政治運動的表達由來已久,美術館在這個日漸動盪的社會,重拾「市政廳」的政治角色,試圖提供公民辯論各自理想社會藍圖的發聲平台。
美國麻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策畫的「受真實所苦」(Suffering from Realness)聯展,結合「烏托邦幻滅」和「藝術作為政治表達」的兩項傳統,試圖展現當今美國社會的緊張氛圍,竭力為這個逐漸失去準繩的年代延續「希望」的火炬,作為樂觀運動分子持續抵抗的一線支柱。
「受真實所苦」一展梳理了這個後真實時代的16位藝術家透過作品傳達出的「幻滅烏托邦」,通過展覽期望延續「藝術作為政治表達」的傳統,重新主張美術館作為公民意見交流的關鍵場域。
展覽手冊節錄美國作家與社會運動者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黑暗中的希望》篇章作結:「你的敵人希望你深信這一切毫無希望可言,期待你深信你自己毫無力量或權力,希望你深信毫無行動的必要,期望你深信沒有勝利的可能。『希望』是一項贈禮,說明你不用投降或放棄;它是一股你不用拋下的力量。透過『希望』,得以達成抵抗,然而抵抗不足以引發希望,但,我們有相當好的理由持續對行動抱持希望。」
或許你我的確需要如同「受真實所苦」及「#MeToo運動」這樣的強心劑,當我們處於對於「改變」的期盼看似異想天開的現下,或許,那些還有力氣抵抗、仍信仰「希望」的人們,能夠和這些藝術家一樣,以個別灘頭的爭搶,在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爭取議題的可見度,揮舞著「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的旗幟,為這個逐漸放棄掙扎的世代,以唐吉訶德式的人文堅持,帶來一線反抗的曙光。
相關報導:
【09月│藝術與政治特別報導】語言的黑白圈套——漢堡藝術協會「關於政治那些事」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