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類日常之所見
人工智慧的當代創作詮釋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人工智慧是人類的災難。」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卻持相反意見,指明了人工智慧是幫助人類發展的關鍵。人工智慧,究竟是敵亦友?
艾斯.岱弗林的社交性裝置作品〈詩的肖像〉 Es Devlin, PoemPortraits© Es Devlin. Credit Tristan Fewings/ Getty Images
人工智慧無所不在,這是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策畫「人工智慧:超越人類」(AI: More than Human)展覽的起點。人工智能源於電腦運算科學,但其觸角可能廣及宗教、社會學、商業應用,甚至於哲學領域,它挑戰了人類對於主體性、理性、真理與現實的認知。
「人工智慧:超越人類」展覽對人工智能的創造與當代科學的發展進行前所未有的調查,從日本神道教(Shintoism)、艾達.洛夫萊斯(Ada Lovelace)與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的電腦演算發明歷程,到人工智慧自1940年代至今的飛躍性進展,同步探索人類與科技之間關係的演變。
1970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由心理學角度解釋由於機器人過於逼真而使人害怕反感的現象,進而提出了「恐怖谷理論」。他認為當人形玩具或機器人的仿真程度愈高,人們愈有好感,但當達到一個臨界點時,這種好感的程度會突然降低,直至谷底,因此稱之為「恐怖谷」,而當仿真程度繼續上升時,人類對它們的情感反應又會變回正面,近似人與人之間的移情作用。
在樂觀者眼中,人工智慧將加速人類的進化,人類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永生的理想;悲觀之人則是擔心,一旦人工智慧進化出自由意志,就會擺脫人類的控制,反過來奴役甚至於取代人類。事實上,人類的創造力只是對造物之神創造力的模仿,在人機關係的倫理困境中,我們更應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機器成為人類揮之不去的夢魘?
相關報導:
【09月│人工智慧的時代新解特別報導】詭譎的價值 你今天人工智慧了嗎?──維也納雙年展「為了改變:美麗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