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像之間:關於美人的文化美學遺傳
日本女性最具女人味(womanly)──慈善、溫柔、忠誠、美麗。──巴澤爾.賀爾.張伯倫(Basil Hall Chamberlain),《日本事物誌》(Things Japanese,1905年第5版),第500頁
這是19世紀著名的英國日本學(Japanologists)學者巴澤爾.賀爾.張伯倫在《日本事物誌》中針對「女性」闡釋時所落筆的開場白。正巧,此話帶出該時期西方男性對東方女性的普遍觀照。
然而大多數西方人與張伯倫的差異在於,他們從未踏足日本土地。他們對東方美人的憧憬與想像參照,來自於浮世繪美人畫。無論是弱柳扶風、嫵媚嬌豔,或者裊娜娉婷、端莊優雅,躍然紙上的各色佳麗在西方人腦海中播下種子。
曾在1779至1784年任職長崎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館長的伊薩克.蒂進(Isaac Titsingh),被視為第一位將浮世繪出口海外之人。初期浮世繪緩慢地在西方流傳,1862年一間名為「Le Porte Chinoise」的古玩店在巴黎開張,販售大量日本版畫,有關日本藝術、美學、文化、設計等論述或藝文創作開始層出不窮。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豐富的浮世繪作品,令歐洲人為之驚豔,藝術家、文學家、攝影師等,以及各領域菁英無不汲取來自東方美之養分,成為他們創作活動的靈感。浮世繪西傳不僅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標誌,更是緊密隨著「日本主義」(Japonisme)的洪流奔騰不息,對西方現代文化與藝術發展進程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日本風俗畫「浮世繪」早在17世紀江戶時代便開始發展,到了19世紀已臻至巔峰,歷史上重要的浮世繪巨匠、流派、作品多不勝數。著名者如菱川師宣、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北尾重政、勝川春章、葛飾北齋、歌川國貞⋯⋯,他們耳熟能詳,藝術史學者們經常針對特定畫家特色或作品所描繪的形式內容進行評析,甚至爬梳美術風格承襲,探究浮世繪形成歷史背景。
「美人畫」(びじんが)可溯源平安時代的繪卷。儘管如此,早期貴族女性圖象有著較多敘事或勸戒內涵,蘊藏著由文學性出發的旨趣。真正再現並突顯女像題材者當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浮世繪以庶民風物入畫,美人畫描繪對象無非是吉原藝妓、中等階層婦人、茶肆或青樓女子等。來自市井民間的千姿百態在畫師筆下各具特色,入畫之後,她們原初做為一個「人」的個性被微妙隱匿在線條與色彩下,化作服膺於「美人」的典範形象。
筆者將回歸一切美人畫的原點:視覺藝術中眾多女像無論敘說什麼故事,或經過任何表現手法的轉化,皆脫離不了一個本質──寫照(也就是所謂的「相」)。浮世繪取庶民相為題材,由「(人)相」入「(畫)像」,從而創造無數扣人心弦的珍品。也因此,本文例舉手工上色蛋白照片和明信片中有著同樣題材的女性肖像,與浮世繪美人畫共同進行探討。
佚名 玩歌ガルタ的女孩們 1900-1940 明信片 紐約公共圖書館(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藏
北尾重政、勝川春章 青樓美人合姿鏡 秋十八 1776 浮世繪版畫 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青樓美人合姿鏡 秋十八〉以俯視視角描繪五位青樓名妓正在玩歌牌(又稱「歌留多」〔かるた〕),優雅的身軀或倚或躺,流水般的線條刻畫著和服上的衣摺,曲折屏風、障子和榻榻米的排列將主要場景圈在一個菱形畫面中,源自繪卷的「吹抜屋台」遺風,被沿用來表現女性室內活動。18世紀的美人畫材反映在後來的明信片中,不免耐人尋味。〈玩歌ガルタ的女孩們〉中穿著和服的女子們面對鏡頭排列而坐,伸出纖纖素手將畫面焦點指向蓆上紙牌,背景圍繞屏風、掛畫和障子,暗示室內娛樂情境。不同之處在於,這是攝影棚所搭設的場景,攝影所採取的視角需要她們展現類似舞台劇般的效果,吸引當時的顧客購買這幀影像產品。
左.鈴木春信 吉原美人合 1770 浮世繪版畫 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右.佚名 臨燈閱讀的少女 1900-1940 明信片 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吉原美人合〉架空了背景,畫家並未詮釋女子看書,而是讓她輕手托起書本,腰身微側,臉瞥的方向與和服垂墜一致,勾勒出一派婀娜佳人姿態。〈臨燈閱讀的少女〉則表現女孩伏案閱讀之狀,她的軀體被身上的和服裹住,然而幽微靜謐的造景卻恰恰突顯日本女孩乖巧、含蓄、純真的質素。
左.鳥居清長 當世遊里美人合 約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 浮世繪版畫 紐約公共圖書館藏
右.雷蒙.馮.斯蒂弗里德男爵(Baron Raimund von Stillfried) 梳髮 1876
手工上色蛋白照片 墨爾本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Melbourne)藏
〈當世遊里美人合〉中,站立的侍女正忙於為一位小姐梳髮裝扮,小姐背向畫面,以使精緻髮型一覽無遺。畫中三位美人無論是位置或面朝方向恰恰形成三角構圖,吸引觀者目光停留在主角的妝髮上。〈梳髮〉中,兩名女子呈側身,這與埃及象形文字作用相仿,主要是為了能更突顯女子美麗側臉線條,以及梳妝動作特徵。同樣展現美人打扮的隱私情景,但二作詮釋手法卻各異其趣。(全文閱讀533期藝術家雜誌)
【延伸閱讀】
張維晏,〈宜室宜家:從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女性美、性別角色和文化霸權的界線〉,《漫遊藝術史》
張維晏,〈浮世美人: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謳歌的百媚千嬌〉,《漫遊藝術史》
張維晏,〈高枕難眠:從日本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東方睡美人鏡頭背後的酸楚〉,《漫遊藝術史》
【十月專輯│被再現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