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展場、新氣象
第十五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水匯流之處」
第十五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里昂雙年展」)於9月18日盛大開幕,展期至2020年1月5日。標題「水匯流之處」取自美國詩人雷蒙.卡維爾(Raymond Carver)的一首詩〈Where Water Comes Together with Other Water〉,詩人讚頌江河溪水,表達他對水的愛戀。雙年展主辦單位認為詩句與里昂的地理特色──擁有法國大川隆河與其支流索恩河在城市中匯流,值得歌詠讚頌,兩者十分契合;而在將近四個月的展期中,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五十六位(組)藝術家,透過極為相異的表現形式,在里昂形成一種當代藝術的「匯流」。
法果電器工廠內部一景(Photo: Blaise Adilon)
新人、新展場、新氣象
本屆里昂雙年展的其中一項重大變動,為雙年展創辦人之一、擔任藝術總監的蒂埃里.拉斯帕伊(Thierry Raspail)退休。在他近卅年的努力下,里昂雙年展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當代藝術雙年展之一。創辨人退休,加上里昂市長科隆博(Gérard Collomb)被延攬進入內閣,2017年經費明顯縮減 ⋯⋯,這些劇變曾讓藝術界以及媒體對於里昂雙年展的未來感到憂心。然而,新接任的里昂雙年展藝術總監伊莎貝爾.貝托樂蒂(Isabelle Bertolotti,現任里昂當代藝術館〔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 macLYON〕館長)以強大的企圖心,不僅找來法國幾個重要大廠商成為贊助單位,與當地的企業及民間團體合作並尋求贊助,經費的運用上比前幾屆雙年展更加優渥;她並大膽地放棄佔地6000多平方公尺的舊糖廠,轉戰於2萬9000平方公尺的廢棄法果電器工廠(Usines Fagor,以下簡稱「法果工廠」)為新展場。
伊莎貝爾.貝托樂蒂請到巴黎東京宮的策展團隊擔綱本屆里昂雙年展的策展工作,這個策展團體由七位年輕策展人共同負責,他們的年齡多介於三、四十歲之間。對於這個巨大的展場,他們感到深具挑戰性,期待透過此寬廣的空間,為觀眾創造一個特殊的經歷,及一種包含人文、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科學等不同層面的風景。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延續里昂雙年展創辦人拉斯帕伊的「三部曲」形式策展,而是讓藝術家根據展場特性自由地發揮。
七位策展人各有其不同的策展經歷和藝術家人脈(請見雜誌本文末〈第15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人小檔案〉),他們每人提出一份名單,經過多次討論,篩選出五十六位(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包括韓國、越南、泰國、中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哥倫比亞、南非、摩洛哥、澳洲、土耳其、英國、奧地利、瑞典、瑞士、義大利、法國、台灣、科索沃、俄羅斯等,沒有所謂的國際明星,年紀最輕的是廿六歲的南非女性藝術家博洛妮.卡特茲(Bronwyn Katz),最年長的是已故德國藝術家古斯塔夫.梅澤格(Gustav Metzger)。策展人邀請藝術家們實地勘查、就地取材,利用法果工廠的特殊場域和內部原有的裝置設備,與里昂市和隆河─阿爾卑斯省當地企業合作,為本屆雙年展量身訂作「XXL」的作品,其中有90%以上為現地藝術創作,相較去年63%的比率高出許多。當今中青輩最關懷的議題之一是全球暖化與環境保護,邀請藝術家們就地取材創作,不僅可以降低運輸費用、減少碳排放,並且同時創造就業機會,這也是里昂地區政府和市民所樂見的。
珊娜.慕爾東 神諭命運之門 2019 複合媒材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Galerie Crèvecoeur, Paris / Marseille; Galerie Gregor Staiger, Zurich ©Blaise Adilon
法果工廠位於里昂市區西南邊,靠近里昂雙年展最早期的場地東尼.加尼埃廳(La Halle Tony Garnier),鄰近地鐵和電車站,交通十分方便。它原是一座著名的電器工廠,1980年代全盛時期擁有一千八百名員工,以製造洗衣機為主,到了2000年員工只剩下四百名,2005年生產線逐漸轉往波蘭,之後轉售給SITL,再由Cenntro Motors電動汽車製造廠接手,持續製造洗衣機生產線,直到2015年工廠關閉,成為棄置廠房。2017年,「Nuits Sonores」電子音樂節曾經在這裡舉辦。
里昂雙年展主辦單位刻意保留了工廠的原始樣貌:棄置的機械、辦公室、控制室、電箱、管線、圍欄、白板、地面上各式各色的區分線條與色塊,處處是工廠與工作人員多年的歷史軌跡,甚至在工廠關閉之後遺留下的眾多塗鴉作品,在在見證了產業的興衰。這種特殊的現代工業廢墟,本身即是一種社會風景,敘說著社會、經濟、人事等變遷的故事。
策展人邀請藝術家實地參觀現場,讓他們選擇搭配工廠某些特殊設備、裝置或位置來進行創作,當然,這之間經歷藝術家、策展人、布展工作團隊之間漫長而多次的往返討論。
前:費南多.阿爾瑪─羅德利蓋茲 Tetzahuitl 2019 洋裝、電動機械、複合媒材(作品名稱為墨西哥納瓦特語)
Courtesy de l’artiste et House of Gaga, Mexico / Los Angeles ©Blaise Adilon
後:馬蘭.布羅 彈性情誼 2019 表演裝置Courtesy de l’artiste ©Blaise Adilon
現場導覽:法果工廠展場
法果工廠廢棄之後,空間內外充斥塗鴉;展場外牆由美國藝術家史蒂芬.鮑爾斯(Stephen Powers)以街頭藝術家的塗鴉形式寫上「Warm in your memory」(記憶猶新)幾個大字。進入會場,美國藝術家珊娜.慕爾東(Shana Moulton)夢幻而奇異的大門令觀眾感到即將展開一趟充滿奇妙風景的藝術旅程。
迎面而來的是法國藝術家尚─瑪力.阿普利烏(Jean-Marie Appriou)巨大的多刺荊棘擋住去路,有如進入愛麗絲的夢遊仙境,所有物件都被超級放大。很快地,觀眾的目光被墨西哥藝術家費南多.阿爾瑪─羅德利蓋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的裝置作品吸引。這位原住民藝術家以四十三件小女孩的洋裝配置電動機械裝置,在會場空間上下移動,彷彿正跳著舞,或是在一起嬉戲玩耍、交談⋯⋯,最後無力地倒下。這些沒有軀體的小洋裝象徵著令人悲傷的小生命、一群因為大人的愚蠢而無辜喪生的小生命,作品充滿社會批判的意味:因為移民而喪生的悲劇在墨西哥及全球各地不斷上演,這些人們仿如無軀殼的幽靈一般無聲無息。
馬蘭.布羅的表演裝置作品〈彈性情誼〉,舞者進入充滿彈性的織品中,成為律動感十足的活動雕塑裝置。
(攝影:廖瓊芳)
一旁是瑞典藝術家馬蘭.布羅(Malin Bülow)的作品,她利用充滿彈性和律動感的織品,由舞者進入其中,配合舞者的肢體動作成為活動的雕塑裝置。她的作品有如一條堅韌的嬰兒臍帶,結合了雕塑和行為藝術;舞者由著名的里昂國立高等音樂與舞蹈藝術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Musique et Danse de Lyon)舞蹈系學生擔綱。由於展場空間十分寬廣,兩件作品之間完全沒有互相干擾的問題。(全文閱讀534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2019秋季雙年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