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作品選介
薩望翁.雍維│鴉片視差
薩望翁.雍維 鴉片視差 2019 油彩麻布 224×400cm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委託新作(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1971年出生於緬甸的薩望翁.雍維(Sawangwongse Yawnghwe),祖父為緬甸在1948年脫離英國殖民、正式獨立後的首任總統,卻因1962年的軍事政變而死於獄中,家人也因而被驅逐出境。這樣的成長背景使得薩望翁.雍維在看待較大的權力結構時,有更多不同的思考面向與著眼點,並不侷限於單一的視野。大尺幅的油彩作品〈鴉片視差〉即為體現其觀點之作,該作透過時間軸與各國官方/非官方權力的交織,呈現毒品交易如何模糊化合法與非法之間的分野,並鬆動國與國之間看似嚴密的國界;而當觀者在繁複的網絡之中沿線細細追查,或許還能認出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物事或熟悉的字眼──跨國毒品交易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事實上,恐怕並不如想像中來得遙遠。
邱承宏│破碎的羅曼史
邱承宏 破碎的羅曼史 2019 風帆(碳化木料:柚木、花旗松、二葉松、桃花心木、龍腦香。
鐵、吊車、聚酯纖維、玉石礦物、隕石礦物)、大理石雕塑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委託新作(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邱承宏以風帆與大理石雕塑所作的裝置作品〈破碎的羅曼史〉,為今年亞洲藝術雙年展的委託新作。偌大展場中,以鐵、碳化木料與礦物組合而成的船帆自頂部倒掛而下,飽滿的帆面似乎象徵順利啟航,缺席的船身卻又隱晦地暗示人類在這趟旅程中曖昧的位置:人類興許是從頭到尾地不在場,或是在航程途中短暫出現、卻又離席的存在。與數面懸浮半空的船帆並置的大理石雕塑〈海風〉則是藝術家甘丹的借展作品,質地堅硬的大理石在精細雕刻下如風般打旋,在重複的迴旋之間揚起細緻的紋路,既是暴雨將至之際的風捲殘雲,亦是洶湧海面的陣陣波濤,以暴烈的跌宕起伏,與倒懸其上的張揚風帆共舞狂歡。
田村友一郎│背叛的海
田村友一郎 背叛的海 2016 複合媒材裝置(錄像、水泥雕塑、有絹印桌布的撞球桌、拾得物)
尺寸依場地而定、錄像影片長度各異(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作品《午後的曳航》為靈感的〈背叛的海〉,透過僅有字幕的影像播送不在場的旁白,彷彿一場無人的讀劇會;展場中裝置數件破碎的人體雕塑、幾張撞球桌,以及撞球桌上方印有各式美國進口食品廣告的燈具,而牆面上的字燈則寫著「Semen’s Club」,將影像口述的景象搬演於觀者面前。透過英文字母的錯置、能指與所指的取消與再啟用,結合讀劇每一句的開頭「dear father」,作品檢視戀父、肌肉崇拜與美國文化強勢侵逼之間交錯複雜的關係,冷靜疏離的口吻卻包藏矛盾而充滿張力的情慾,在壓抑的同時又不免流露既自憐/自戀又自卑的情緒,影像裡空洞的聲音為此下了微妙的註解:「美麗的事物從海上來/而被肢解的身體也是」。
夏爾芭.古普塔│地之歌
夏爾芭.古普塔 地之歌 2017 機械裝置、邊境拾得的石頭 79×22×18cm 比勒費爾德藝術協會(Bi-elefelder Kunstverein)、代爾姆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La Synagogue de Delme)、根特KIOSK畫廊(KIOSK, Ghent)委託製作(攝影:湯姆.卡萊明〔Tom Callemin〕,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尚未走進展間,石塊與石塊碰撞的劇烈聲響早已遠遠傳來,規律而令人震顫的撞擊聽起來像是某種鼓勵,也彷彿宣示了一種人為無以攔阻的力量,在每一次不帶遲疑的衝撞下有著堅決的不可違抗性。來自印度孟買的藝術家夏爾芭.古普塔(Shilpa Gupta)於印度、孟加拉交界處的提斯塔河畔撿拾石塊,透過定時機械裝置使石塊以固定頻率相互敲擊,如湍急的河流不斷推移,使石頭橫越人為所劃定的國界,自印度流向孟加拉;此處雖有印度政府所築起的柵欄,然而出於地理與歷史因素,柵欄兩端的人民與物資仍不斷流動,非法交易的數量早已遠遠高於合法交易,而隨著河流跨越國界的石頭,彷彿呼應生活於此地的人們追隨充滿生命力的自然本身,而其自由當不被任何權力的介入所剝奪。(全文閱讀534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2019秋季雙年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