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感知經驗化為創作思維
馬斯登.哈特利的藝術世界
瀏覽現今你我熟悉的西方現代藝術史地圖,1877年出生於美國緬因州的馬斯登.哈特利(Marsden Hartley)是尚未被開發的一處角落,從他那一代起,「同性戀」這個詞才開始普遍起來。
曾出版《男性慾望:美國藝術中的同志情慾》一書的耶魯大學教授強納森.溫伯格(Jonathan Weinberg)針對馬斯登.哈特利的一幅畫做出了詮釋:哈特利少談自己的情史,但有時會因認為自己是社會中的特異少數而感到悶悶不樂。他以幾何圖形構成的〈德國軍官肖像〉雖然是幅抽象作品,但仍表達出強烈的男子氣概。哈特利1914年愛上了一名德國軍官,以繪畫愛人的軍服及徽章來表達思念。雖然沒有畫出人的樣貌,不過藉由筆觸及軍徽倒三角的構圖方式,大概可猜測出他的體態。如果不懂得如何解讀畫中密碼的話,軍官的身分將永遠是個謎,這幅畫也成為單純的靜物畫。
溫伯格透露「Kv. F.」是軍官卡爾.馮.弗蘭柏格(Karl von Freyburg)的縮寫、「24」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死時的年齡、而另一個字母「E」則是畫家出生姓名「艾德蒙」(Edmund)的縮寫,這兩個縮寫參雜在同一幅畫中,代表了他們兩人的結合。哈特利對弗蘭柏格的愛戀,和這人是名軍人、甚至是敵人,脫離不了關係。軍人這樣充滿陽剛氣息的職業,也正好是「恐同症」最嚴重的地方,但男同志文化仍無法抗拒被軍人形象所吸引,直到今日,軍官及水手都是同志藝術家喜愛的主題。
哈特利生前頻繁地於美國與歐洲之間旅行,從未在同一個地方待上超過十個月,他遊移在各地藝術圈菁英之間,多元的創作難以被任何藝術流派歸類。哈特利的旅行路徑,還有創作生涯所累積的繪畫與詩,正好成為如同文件紀錄般搭建起的一座橋樑,見證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兩地藝文界當時的發展,和相互影響的一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