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蕨,我有更多的問號
撰文種籽設計.淦克萍.插畫.攝影│種籽設計(《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1月號148期)

透過「蕨覺」天線,接收大地不斷發送的訊息。

種籽每年都給自己一個課題,累積每一天的功,便是來年每一日的曆,2020年以蕨為曆,蕨的初萌,總是先冒出個問號,而一腳踩進蕨境裡,其實我們的問號不比蕨少,還附加更多驚嘆號。
菜市場攤架上的山蘇、過貓野菜;青草茶方中一帖鳳尾草;侏羅紀公園裡的筆筒樹;金狗毛絨毛玩具偶;水稻田裡的滿江紅;園藝店裡的羊齒、兔腳……,你我都不陌生的,原來它們入世甚早甚深,只是我們有沒有一支「蕨覺」天線,可以接收它們不斷發送的訊息。
蕞爾台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多達268座,羡煞多少外國登山愛好者;崢嶸的蕞爾之島,蕨類總數超過700種,以單位面積密度來算,又拿了一座世界冠軍,蕨覺不靈敏的我們,不得不再挨了一記棍。
台灣的獨特,總讓我興味盎然、緊握不放,問號如蕨一般處處冒長,滿眼植物裡不再只有開花結果的夙昔印象,目光不自覺地便移向這群不爭鋒頭、不搶陽光、不以奇花異果彰顯存在,卻為數不小的一群,根莖不明顯,僅以葉示人,就在這侷促的物種框架中,竭盡所能地發展創意,這些創意的分野,如一把刻度更精密的尺,都在細膩而幽微裡見真章。
蕨是很古老的植物,是活化石,是最高等的低等植物,也是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比恐龍更早現身地球,卻仍存活了下來,其間充滿了生存智慧,萬物各有巧妙,我們只能一再端詳,以有限的悟性,去領略造物之手、設計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