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就像一把鑰匙,領人進入生活
撰文│東海醫院工作室.徐景亭.攝影│陳威廉、許郁盛、羅祖兒、徐景亭、Joe Russo.圖版提供│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1月號148期)
小北百貨物件擺放的可能性物件從來不會是單獨出現,都是有使用情境的。
設計構思如計步器上的數字,有做才有。而展覽應該是對創作者誠實的回應。
簡單來說,作家透過文字的修辭表達論述,而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也是需要通過許多的設計語彙組成,組織的方式需要邏輯論證與精確的合理性。
所謂設計語彙其實是建構在設計師的腦海中,不同的設計師,有自己的收集與開發的詞語庫,也有自己擅長使用的,詞語庫大致可以區分為幾個部分:造型、材質、色彩、技術。透過使用者、使用時間、空間等變因來做串連,才能產生句子,我們不妨將好用的產品,想像成讓人理解的通順句子。
當設計構想展開後,便是尋求解答的方法,答案可能有100種以上,造型、材質、色彩、技術的選擇,交互作答的結果,又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選擇是困難的。但是唯一能夠驗證的方式,就是身體力行去實驗,拿著不同的素材,試著模擬內心感受的觸覺,或走在路上的觀察,逛超市,逛商店,無時無刻都在感受生活周遭反應帶給我的色彩或質感,在累積資料庫與實驗模擬的同時,尋找適合的材料與製作方式。
物件可能是實用的,物件可能是地位象徵,物件本身可以是故事的文本,帶著這樣的信念,端視身邊的物件時,便能架構出生活的樣貌,當我選擇物件時,也同時在組織著自身的生活架構。延伸物件的故事,筆者在此分享幾個以物件的視角出發所策畫的展覽,分別是從物件擺放的可能性、物件製作的過程,以及物件與空間的關聯性這三個部分展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