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雕塑語彙定義的一種新和諧
巴黎羅丹美術館「芭芭拉.黑普瓦絲」特展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西方雕塑,在羅丹等藝術家手上以一種新的姿態破殼而出後,1905年,雕塑家阿里斯蒂德.麥約(Aristide Maillol)發展出一種新的造形思考,賦予雕塑厚重的體積與密度,強調雕塑的量體存在,1909年康斯坦丁.布朗庫西則將雕塑的造形提昇至更大的純粹性,接下來則是1920年代以後,由亨利.摩爾等雕塑家持續在前輩的基礎上開展雕塑的新面貌。
芭芭拉.黑普瓦絲於工作室「舞蹈館」(Palais de Danse)鑿刻石雕作品一景,1961 20.5×20.5cm
黑普瓦絲攝影收藏(The Hepworth photograph collection)藏 ©ph. Mathews
而在雕塑史上與亨利.摩爾有著同樣重要地位且同為英國雕塑家的芭芭拉.黑普瓦絲(Barbara Hepworth),卻較不為英國以外的觀眾熟悉。現正於巴黎羅丹美術館展出的「芭芭拉.黑普瓦絲」同名特展,便希望將這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與她對雕塑造形語彙具開拓性的貢獻呈現於觀眾面前。
芭芭拉.黑普瓦絲 太陽與大理石 1971 石版畫 76.4×54.3cm 泰德美術館藏
Tate, Barbara Hepworth, ©Bowness, ph. ©Tate
這次展覽由羅丹美術館館長卡特琳.薛維尤(Catherine Chevillot)與聖艾芙斯(St Ives)芭芭拉.黑普瓦絲美術館總策展人莎拉.特森(Sara Matson)共同策畫,以芭芭拉.黑普瓦絲的作品為主軸,並以她的草圖、繪畫、生前照片(1975年過世)和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勾勒出她的藝術生涯與創作環境。
芭芭拉.黑普瓦絲的藝術生涯
芭芭拉.黑普瓦絲在她創作活躍的年代就已建立相當的名聲,儘管法國的觀眾相對較不認識這位藝術家,但黑普瓦絲與法國的淵源匪淺,她的創作也深深受到法國當時代的藝術氛圍啟發。
黑普瓦絲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於法國活動,親眼見證當時歐洲前衛藝術發展最重要的第一現場。1933年,黑普瓦絲透過她的畫家丈夫班.尼柯遜(Ben Nicholson),在巴黎結識布朗庫西,參觀了尚.阿爾普(Jean Arp)的工作室,並且與畢卡索、米羅等人互有交流。也在此時,黑普瓦絲受邀加入法國畫家尚.赫里翁(Jean Hélion)與奧古斯特.艾爾賓(Auguste Herbin)的「抽象創 作」(Abstraction Création)運動,她因此躋身於阿爾普、亞歷山大.柯爾達、南姆.戈勃(Naum Gabo)、羅伯特.德洛涅(Robert Delaunay)、蒙德利安、庫特.史威特斯(Kurt Schwitters)與泰奧.凡.德士堡(Theo van Doesburg)等藝術家之列,更透過這個群體進而建立起她與蒙德利安、喬治.勃拉克與南姆.戈勃等人的友誼。
芭芭拉.黑普瓦絲 軀幹Ⅰ(尤里西斯) 1958 青銅 90×52×31cm
黑普瓦絲遺產(Hepworth Estate)借予黑普瓦 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The Hepworth Wakefield)
Barbara Hepworth, ©Bowness, ph. ©Hepworth Estate
黑普瓦絲的藝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便已獲得肯定,如1936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即典藏了她的作品〈埃施朗的圓盤〉,兩年後,她又受邀在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戰爭結束後,黑普瓦絲於1950年代表英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於1959年聖保羅雙年展中得到首獎,也陸續在美國、瑞士、荷蘭、德國、日本、斯堪地那維亞等國家和地區展出。黑普瓦絲也是代表大不列顛(GrandeBretagne)在羅丹美術館於1956至1971年舉辦的「國際當代雕塑展」(Expositions internationales de sculpture contemporaine)的參展藝術家之一,這次展覽展出的〈軀幹Ⅰ(尤里西斯)〉就是當時的參展作品。1961年,黑普瓦絲更受委任製作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的紀念碑〈單獨的形〉,作品於1964年6月揭幕。
聖艾芙斯芭芭拉.黑普瓦絲美術館外觀一景
Barbara Hepworth, ©Bowness, ph. ©Tate, Andrew Dunkley and Mark Heathcote 2019
黑普瓦絲於1965年受封為大英帝國的女爵士(Dame)勳位,同時,一些知名的藝術史學者,如英國的賀伯.李德(Herbert Read)將她的名字放入英國雕塑史的重要篇章之中,而荷蘭奧特羅的庫勒―穆勒美術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館長與藝術評論家亞伯拉罕.馬利.哈馬徹(Abraham Marie Hammacher)在同年為黑普瓦絲策辦一檔回顧展。同時,黑普瓦絲的作品之於20世紀雕塑發展的重要性,亦受到瑞士―德國籍藝術史學者卡羅拉.戈迪雍―韋爾克(Carola GiedionWelcker)與法國畫家及藝術評論家米歇爾.塞弗(Michel Seuphor)等人的重視,將她寫入他們的作品之中。(全文閱讀537期藝術家雜誌)
【二月專輯│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