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怡亭 自繡縫間昇華的勞動價值
撰文│韋怡忻.圖版提供│侯怡亭(藝術收藏+設計 2022年5月176期)
從早期關注媒體文化對女性身體的美學轉變,到現今專注於「身體勞動」的深層面向,侯怡亭積極探索女性勞動在政治經濟的潛移默化中,所塑造成的既定狀態,以及在時間堆疊下,身體如何記載著傳統歷史記憶,同時,試圖描述和重現過往的殖民文化與勞動痕跡。走訪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的侯怡亭,初衷並非在於挖掘編織工藝史的演變歷程,而是渴望尋找刺繡背後,因擁有共同記憶而自然匯聚的群體,以及在編織的互動關係中,彼此間最純粹的精神性。
「代工繡場:紗廠客廳」香港南豐紗廠空間 CHAT Living room,2021-2022。
(照片提供/CHILL6)
問:妳的作品時常圍繞著「身體勞動」、「集體生產」與「殖民」的關係,這些主題為何吸引著妳去探索?
答:這可能與個人過去所受的教育有關,我曾在教育方式非常嚴謹的女子學校待過5年,對於集體場景的印象非常深刻,從小就非常抗拒與排斥這種體系,那段期間彷彿在我的身體中印下深刻的記憶,成了我創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也進而從自身經驗延伸至更廣泛的歷史視角,研究有關過往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嘗試拆解與轉化殖民視野設定的性別教育的方法。這些教育模式都是基於國家對「性別」與「女性」的期待,融合政策最早是從「女子教育」開始,透過「女子教育」,逐漸滲透至生育後的家庭觀念,進而影響到下一世代的理念,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是國家的建構藍圖中,對於實質利益的評估。
侯怡亭 歷史刺繡人—帝國婦NO.19 60×40cm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