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音或許不再現
弗洛里安.赫克的數位聲音藝術
維也納美術館呈現「幻覺、視角、合成」,以弗洛里安.赫克(Florian Hecker)的合成聲音藝術,聯繫維也納藝術週的科技主題,探討數位科技在當代藝術創作的運用與呈現模式。1975年生於德國奧格斯堡的赫克(Florian Hecker),以聲音的現場展演作為媒材與探討主題。從卡塞爾文件展、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漢博物館、格拉斯哥電車場舊址藝術空間(Tramway)到路易威登基金會,其實驗性之作被當代藝術界列為值得關注的新銳之一。
弗洛里安.赫克於維也納美術館呈現「幻覺、視角、合成」展覽的聲音藝術示意圖像
赫克利用計算機合成的聲音作為藝術實踐的媒材。藉由數字、訊號處理所產生的扭曲失真聲響,藝術家創造出渲染力十足的戲劇化類比聲學空間體驗。他以非物質性的形式,開啟主體主觀性的感知經驗過程,透過心理聲學(Psychoacoustics)探索物理與生理的交界,並將觀眾的聽覺過程和其個人主觀的空間體驗,內化為創作的一部分。他抽象、極簡的形式化創作,體現在聲音及視覺上,以戰後現代主義(Nachkriegsmoderne)音樂的結構性和形式性特色作為聲音設計手法,強調聲音形式和構圖的規律對稱性。喇叭、聲音系統、具吸音效果的純色布料與物件,以視覺幾何性存在於空間之中,化為視覺感知的情境。他以對物質與非物質的運用,闡釋著存在於雕塑與展演間的關係──雕塑性的聲音裝置,改變了環境的音場,而由複雜的聲響文本元素所聚集成組的多頻軌聲音,則使他的非物質作品,呈顯了雕塑般的量體存在感。在他裝置性、展演性的裝置作品以及發表的聽覺音樂作品中,赫克探索聲音生成以及接收的界線與可能性、傳達與接受的溝通限制性和空間感知。它們使得觀者對世界的連貫性、連續性的設想,產生動搖。
在維也納美術館二樓空間中的三個展廳,分別呈現〈再合成FAVN〉、〈可供性〉和〈聽覺場景/扭曲聽覺因子〉三件作品。
弗洛里安.赫克作品〈再合成FAVN〉
〈再合成FAVN〉以一片黑暗,迎接上樓的觀者。在幾近空洞的神祕場域中,觀者被位於場中央、被溫暖黃光包圍而閃耀的裝置吸引前進。觀者看到一幅屏風、一件白色直立式喇叭、作為背景的一塊淺色綠幕。在場中光影方向的指引下,看到更多位於黑暗處的聲音系統。接下來,觀者被一種奇異的聲音體驗包圍,似乎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將觀眾環繞騰起。聽聲辨位在赫克所創造的13軌聲音裝置迷霧中並不成立,在那極簡的舞台情境中所呈現的,是無法追溯到任何已知來源的複雜聲響。
弗洛里安.赫克作品〈可供性〉
再合成FAVN〉是赫克從2016年作品〈FAVN〉深入發展而成的新作品。〈FAVN〉是赫克以德布西作品〈牧神的午後序曲〉為基礎所創作:他以精密的計算機演算輔助,對德布西原作加以分析和轉化合成,以音樂性探索19世紀晚的期精神物理學情結。以此〈FAVN〉合成作為基礎,赫克再以象徵著「翻譯學」翹楚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s)之詩〈牧神的午後〉作為新元素,將兩者再度合成為〈再合成FAVN〉的雛形。對赫克而言,將文字帶入聲音裡,重點並不在於文字的內容,而是利用文字的朗誦,作為另一條不同波型的聲線,共創組成了作品的另一種聲音成像。
弗洛里安.赫克作品〈聽覺場景/扭曲聽覺因子〉
〈FAVN〉在法蘭克福舊歌劇院(Alte Oper)舞台上的呈現方式,也給予了〈再合成FAVN〉裝置上戲劇性視覺呈現的基礎。由12種不同原音合成版本構成的〈再合成FAVN〉,作品總長近8小時、每天依序在場中流轉。不同版本演示了對於原音如結晶般漸變的結構,在不斷的分裂中成形。赫克以對於音色和聲音視覺圖像的犀利運用,量化感官,對德布西之作融入個人創作。從馬拉美的詩作到德布西的作品,構成現實與想像的模糊邊界,聽者追隨感知中樞的傳導接送,使幻覺逐漸成像。〈再合成FAVN〉開展了這種矛盾情境,藉由聲音生成的演算方法,迫使聽者檢驗自我對於音場及聲學現實的感受。
相關報導:
音樂能被計算出來嗎?──人工智慧在音樂科技與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萬物皆可入聲──資訊聲音化與生成式音樂
連結鍵後的太多視窗太多世界──數位資訊於類比空間的藝術創作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