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營利機構文化景觀
撰文│李二.圖版提供│Centre for Heritage, Arts and Textile(CHAT)、HOCA Foundation、M+(《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4月號139期)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展出劉窗作品〈經濟特區〉(Courtesy of Centre for Heritage, Arts and Textile)
一年一度,亞洲備受矚目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在三月風光落幕,今年的展會除了更勝往年的熱絡外,似乎也籠罩著一股受到美、中貿易戰經濟波動影響的烏雲。將藝術參與「民主化」、「透明化」的呼聲,在各界響應下漸收其效,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期間,各藝術機構在策展議題上更加重視女性的賦權和參與,內容的展陳也因此更走向尋求集體經驗的共鳴,讓與社群緊密結合的參與型計畫能夠進一步吸引眾人的目光。
光譜的另一頭
隨著香港藝文氛圍逐漸改變,除了商業畫廊發展蓬勃外,非營利機構亦相當活躍,許多組織透過社群記憶的梳理,在藝文活動策畫中反應了在地人文的光譜,更藉此反思當代歷史的構成。這些在商業景觀之外身經百戰的老將,除了你我耳熟能詳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Para Site藝術空間、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藝術中心,以及立基香港、放眼亞洲的M+博物館外,2018年整修擴建完成的大館,也在中環舊警察宿舍大放異彩。令人振奮的遍地開花效應,讓香港藝壇迎來南豐紗廠旗下的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而如同香港當代藝術基金會(HOCA)等較小型的草根藝文機構,也以各異的姿態,為商業交易熱絡蓬勃的文化景觀創造更具層次的多元樣態。
本文透過側面剖析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近年的努力,以及專訪南豐紗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和香港當代藝術基金會的營運團隊,淺談香港文化景觀近五年的轉變,思考在商業驅使的藝術產業生態下,非營利組織如何界定觀眾群體的特質,藉以作為藝術月活動策畫的主軸,綜觀並回視如何透過藝術月百花齊放的時機,進一步檢視各非營利組織的自我定位。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9年4月號139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相關報導: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收藏版塊的全球位移 ──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亞洲模式」思考
相關報導: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收藏版塊的全球位移 ──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04月│亞洲藝術市場暨香港藝術生態 特別報導】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亞洲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