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心「裡」學
撰文│種籽設計.淦克萍.圖版提供│種籽設計(《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5月號152期)
華人的胃,溫度
華人的食物有個隱性的脈絡,有熱有溫,中庸是平,有涼有寒,對應著內外體質,每個人都花一輩子在斟斟酌酌,食物與身體的動態互動關係,沒有一個人的構成及養成、對待、習性及慣性是一模一樣的,當然也不會一套內服外用的養生法則可以適用於每個人,如果再加上情緒、想像、直覺、普遍意識、靈感,從已身為中心的人我分際,幾分熟?幾分飽?是剛剛好的人生智慧?
日復日,年復年,週而復始構成倚賴的味道,這味道其實更包含了進食的秩序、溫度的起伏、生食與熟食的比例拿捏、鹹與甜的味覺轉折、山珍與海味的配搭、飲食的起承轉合……,一方風土養一方人,反季節蔬菜教我們的顯然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族裔每個地域每個當代也涵養出一種敏銳的口與敏感的胃,所以我們更需要理解世界的標準,並陳述自己的食物語言。
筷子與叉子
飲食裡藏匿著堂而皇之的身世、親緣。我是亞洲的媽媽;台灣的媽媽,我們拿筷子用餐,也用握持筷子的位置,預測未來跟娘家的距離,筷子七寸六分長的七情六慾,還有天圓地方,一雙筷子道盡東方哲思,如太極哲理的沾黏連隨的入口模式與西方刀叉的侵入式進食,有著迥然互異的思想起源。
因為食物的身世、食物的親緣、倚賴的味道,構成了食物的故事、食物的詩性,我是一個內心戲蓬勃的媽媽,不時總會問兒子:「你的身體想吃什麼?」身體永遠是心「裡」的出口,學吃柔,想吃悅性食物;學吃甘,吃起死回甘;學吃苦,華人覺得苦很高級;學吃陳,吃傳家滋味;學吃淡,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也學吃臭,因為古老文化最精的品嚐是臭。
覺得應該吃到我們每天都在講的季節感明確的節氣物產
覺得應該吃到新鮮食+保存食,不混濁的層次
覺得應該吃到安全的澱粉+蛋白質+蔬菜+油脂
覺得應該吃到因愛而來的料理
覺得應該吃到食物適當的和顏悅色,以及溫度和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