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自由
所謂原創的設計是什麼?
撰文│東海醫院工作室.徐景亭.圖版提供│朋丁(pon ding)、Post Modern Collection(《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2月號149期)
![](https://artist-magazine.com/archive/image/ACD149/149-p126-01.jpg)
萊克斯.波特作品〈宇宙〉
![](https://artist-magazine.com/archive/image/ACD149/149-p126-01.jpg)
我想討論關於「設計」與「製造」這兩件事,試問:先有設計?還是先有製造?
當今設計師在執行一個專案前,大部分都會先思考產品的實用功能、未來的市場性、美感美學是否符合使用者等,適時地考量社會設計與循環經濟等條件,於是較常出現的作品,可能從塑料換成其他較耐久使用的材質或天然素材,或是色彩的塗裝改變等。而這樣的設計方法,通常先有一個較明確的目標,搭配合理的市場觀察,做法並無不妥,但僅僅足以服務現下的市場,達成當下的需求,是務實且實際的設計方法,也能滿足大部分的產業需求。於是設計進入到製造程序,進到工廠大量生產,再散播到我們生活周遭。
但我更想探討的是,設計創意是否更該出現在設計與製造之前?出現在評斷實用與價值之前?出現在造型符號與色彩之前?出現在摒除以市場為導向的設計流程之前?
以萊克斯.波特(Lex Pott)的作品〈宇宙〉(Cosmos)為例,這是由一組6片的氧化金屬所組成,不同的金屬材質在不同的氧化作用下,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從材質本身由內而外呈現,這系列作品追溯到創作的源頭,思考的是彩色顏料這件事,使用顏料的方法,有繪製、塗裝、噴漆、烤漆等,都是以外加塗料的做法來執行。但深究顏料組成,以無機顏料在世界上占比90%為最大宗,無機顏料最主要的成分是有色金屬的氧化物,史前就有記載氧化鐵作為顏料的使用,於是作者親身實驗以一種原始的手法將色彩從金屬本身分解出來,材質本身就是色彩的來源,並將其製作成色票,同時開發了一系列的金屬家具與其他作品。假如設計的風格不侷限於造型的形式,而是在材料製作時就先給予自身的識別性,後續的開發與應用皆能更大膽,形勢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