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光—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年2月26日~3月28日
2020年,全球因為傳染力極強的病毒而逐漸形成了全新的生活模式,網路世界湧入前所未有的人潮,經濟與知識文化生產、通訊系統等各種機制為因應龐大的需求,而不得不開發更快速更輕便的方案。而絕大多數的藝術展覽與活動被迫轉為線上,觀眾也要從實體空間觀賞轉向線上的體驗,現在思考藝術樣貌已經不再只是作品與空間和觀眾的關係,也要思考社會雲端化之後,有別於以往藝術生態的內涵與發展方向,而這是在20世紀末網際網路的普及推動人類改變生活型態之後的又一次加速轉變。
在網路浪潮沖刷下的人們,對自我和人際關係的定義,隨著工具的發展不斷變化著,就像通訊技術不斷地「升級」,資訊嬗遞的速度幾乎讓人還未適應就已經要迎接下一階段的技術來臨。波蘭哲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Bauman)以「液態」來形容我們所處的現代性情境,強調因為各項新媒體的發展,讓當代社會處在充滿變動不穩的狀態,而他所寫的《液態之愛》(2007)更是專注於闡述科技發展讓空間/時間的距離無限縮短,現代社會中那種固態的結構已經不適用,而流動才是當代社會的面貌,例如我們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會有不同的角色特質,在不同的兼職中做不同的工作。假設我們將藝術放入這樣的液態情境當中亦然,由網路所創造出來的展示平台或者接收管道相當多樣,而藝術家在面對他們的作品除了在實體空間展出之外也會在不同的媒介上傳播,例如雲端展覽與實體展覽的觀看邏輯不同,網路空間的聲光效果與實體空間雙耳接收的效果亦不相同,而作品的色彩與螢幕呈像也會因硬體而異。另一方面,當觀眾們已經習慣每日被餵以大量的網路圖文,藝術家如何以技術和美學語彙吸引觀眾駐足於作品之前,變成了一項重要的功課。
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臺灣是目前全世界少數能夠舉辦實體藝術節活動的國家,就如同這片陰鬱地表上的一顆閃亮之星。高度警戒之下,人與人的距離,每個人與自己身心靈的關係都有一番新的定義。今年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邀請臺灣、瑞士、日本、法國、澳門等國的八組藝術家參展,於美術館戶外園區創作多件戶外大型光影裝置,運用不同媒介讓光呈現相異的樣貌,無牆的戶外園區是為美術館內空間的延伸,作品與自然元素、觀眾的足跡以及美術館建築既有的結構對話,在這片有機而寬廣的地方,順應原地條件而生出光影之美。
當我們一走進美術館園區,映入眼簾的就是法國萊普斯團隊(Groupe LAPS)製作的〈影格─電玩情節〉,此為該團隊主要發展的創作系列之一,他們帶著這些燈管人已經旅行世界各大光藝術節,並且依照現地的條件與主題架設不同的動態和音樂設計,讓每次的演出都創造不同的故事。這次獲邀來到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他們以電腦程式控制110個燈管人在玻璃帷幕上的光影變幻,如同逐格動畫一般,演繹出1980年代復古遊戲畫面,配合著音效演出,讓燈管人擔任導引,歡迎觀眾朝著光的方向前進其他展區,享受這場光影的饗宴。
藝術家蔡宜婷創作的〈對稱加速度〉是一結合雕塑以及讓觀眾即時連線互動的投影裝置,一輛失去平衡的車輛尾端懸吊著一顆巨大的石頭,而石頭由二樓戶外平台往下垂吊,大石與車輛之間似乎呈現著一道緊張的關係。沿著車窗投射出來的光源望去,光亮的畫面呈現的是現場觀眾由自己手機上傳的影像,不同人的記憶在這個平台上層層疊疊,逐漸聚合成一塊亮白的畫面。〈對稱加速度〉提供QR Code讓觀眾掃描後進入互動的介面,一個模擬來自未來的對象與觀眾對話並且以5G網速傳送觀眾欲上傳之影像,個人的記憶透過高速的傳送至藝術裝置內的主機即時投影出來,而其他旁觀的觀眾看到的則是許多人生命經驗的集合體。
本次參展藝術團隊之一的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為美術館的空中廊道設計了〈光廊〉一作,當作品入口處的感測器偵測到觀眾走進,將立即捕捉其位置與移動軌跡,預設好的光圈將會追蹤觀眾在〈光廊〉當中的移動而改變位置。而沒有在光圈捕捉範圍內的觀者也可以透過連線至互動網頁上,在自己的手機裝置上實施指令,讓廊道空間中的光點隨著手指移動的軌跡變化,5G訊號的即時傳遞讓觀眾像是指揮家一樣可以加入參與光影動態的設計。
除了透過高速通訊系統來設計的互動裝置,本活動亦有多件因應美術館園區既有空間設計的光影作品,並且在這個自然與藝術品並存的場域當中,以光影藝術來回應自然與人造物的關係,讓整體活動之氛圍不過於奇觀又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澳門藝術家高德亮展出作品〈座標系列─樹林〉,透過直線的雷射光緩慢地橫切過園區內的植物,樹木與草叢像是被電子儀器掃描一樣,因為每棵樹的輪廓不同,導致每一切面都呈現不同的亮點密度,除了視覺上的渲染之外,代表理智科學的雷射光與自然物之間交互出的光影也充滿迷人的詩意。同樣與自然物有關的創作還有謝佑承及王中原合作的〈高壓電〉,「電」的存在對人類而言是既危險又必須的,戶外雷擊可能致命,而當我們能將電收做工業發展的能源時,則成為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條件,它雖然隱而不見,卻有強大的能量,因此兩位藝術家將〈高壓電〉設置在漆黑的空間中,用突然的強光攫取眾人的眼光,像是真正的閃電一樣,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用主張製作一高大的龍捲風造型的裝置〈狂收藏─龍捲風〉,近年來各地皆有自辦藝術節活動,其相關討論也經常聚焦在藝術內涵與奇觀化作品的張力當中,有用主張這次刻意將一個帶有毀滅性的自然現象帶到藝術場域當中,當人類的存在已然影響地球上所有事物的同時,我們面對這些天災時人類如何自處?而這些人類文明的破壞與自然現象究竟孰輕孰重呢?
瑞士團隊安可工作室(ENCOR)的〈環形邊境〉是以他們著名的直條式燈光布置為環形並且搭配音響的同步效果,在水邊打造戲劇化的光影,並打破水面的平靜激起浪花,讓觀者從一個可以與自己對話的沉靜空間轉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失序,一陣激情的波瀾之後最終又回歸寧靜,就像是回歸本活動主題在疫情下的「黑暗之光」,浩劫歸來,大地上的一切最終會提煉出新的秩序。
臺灣作為全球前端的數位產業、LED製造與開發的重鎮,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國際光影藝術節實有其產學合作的品牌價值。「黑暗之光」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展開,經過謹慎的規劃與多個團隊的戮力合作,以多年累積的執行經驗,以及與國外藝術家累積的默契,在藝術家無法親自布展的艱難情境下仍然實現作品裝置,非常欣慰地能夠滿足臺灣國內所有藝術愛好者在線上線下對光影藝術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