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耿禎 集聚光影織構的魔幻時刻
撰文│韋怡忻.圖版提供│吳耿禎(藝術收藏+設計 2022年2月173期)
融合詩歌與文學色彩,吳耿禎的創作肌理以「身體性」為起始點,記錄自身手做及身體參與的痕跡,並自外界環境、手工過程及材質中持續探索,逐漸堆疊出帶有個人特色的創作定位與脈絡。他將過往長期積累的民間剪紙文化符號帶入當代視覺藝術領域,並於2016年啟動「剪紙合作社」,反芻性地播下社會對剪紙參與的種子,梳理屬於台灣在地的剪紙藝術,並將傳統理解的重要性,轉換運用於現今時空。
2016年「剪紙合作社」計畫側拍紀錄,參與者黃淑芬、游淑媚、林玫吟於台南鹽山。
問:剪紙藝術的創作,很自然地將「光/影」元素帶入整體作品感知的營造。在你以圖像與詩為主的創作基調上,「光/影」在作品中的意義為何?透過這樣的媒介/載體,能傳達什麼意境、訊息或故事?
答:我認為「光」與「影」的概念和哲學有些相似,身為兩個對立的元素,卻又同時依存,有「光」才有「影」。「光」在繪畫中是常見的古典命題,「影」是心理學上常用的象徵,兩者均是文學中時常援引的內涵,有時我們透過影子的變形,能使描繪的事物狀態產生扭曲與變化。對我而言,「光/影」製造了心靈上的空間,彷彿能潛入自己的內心,再將內在的「他者」投影出來。「影子」同時是個隱喻的角色,在被扁平化後,更具有魔性和想像力,我想這也與自己創作中的精神層次有著深遠的連結。 剪紙與「光」有深厚的關聯,紙上鏤空的「陰」與「陽」,透過光線便能直接產生作品的變化性,如同貼在窗戶上的「窗花」,能與室內和室外空間的自然光有所互動,而這種光影的變動,便如同教堂建築的彩繪玻璃散發出的信仰性,我相信這與剪紙帶給人們的心靈感受是相似的。
作品「穿牆術」工作側拍紀錄照,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