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盛會的同歡
第十四屆里昂雙年展與會外展
圓頂展場
今年的雙年展多了一個展覽場地,為美國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在1950年代創造的一種圓頂建築。他使用新材質,以圓弧三角形為基本元素,輕巧又便於運輸和組裝。這個在當時相當前衛的建築,直到現在還是十分具有現代性和實用性。這棟圓頂建築由龐畢度中心收藏,五十年來首度被重新組裝,座落於里昂市中心的安東尼—龐塞特廣場(Place Antoine-Poncet),距離布魯奇昂基金會只有幾分鐘的路程,成為一個絕佳的當代藝術展覽場所。
日本藝術家木村充伯的裝置作品〈繩索上的臉孔〉 ©J. Liao, courtesy de la biennale de Lyon
與圓頂建築相呼應的,是法國藝術家穆斯爾—慕吉諾的裝置作品〈偶微偏〉。藝術家從小玩樂器,其作品經常以特殊的造形裝置發出聲響,演奏出偶發性的音樂。在1990年代,他開始使用塑膠充氣游泳池,後來演變為在展場中裝置的圓形水池,裡頭水的高度只有半滿,中間安置一個能夠造成漩渦的幫浦,再於水池裡放滿大大小小的瓷盆、瓷碗,使其碰撞時產生不同的旋律,清脆悅耳。關於這件作品,穆斯爾—慕吉諾表示,他曾做過許多實驗,試圖使其產生最清越的樂聲,爾後發現瓷器在30℃的水溫下,能夠產生效果最佳的迴響;此外,每一個磁盤也都是經過特別挑選,以致在碰撞時能夠產生不同音階的樂音。
在這個圓頂下,清脆的音樂有如一串串風鈴響起的樂音一般,令人心曠神怡而有平靜之感。雙年展主辦單位甚至推出靜坐和瑜珈等課程予觀眾參與,企圖將當代藝術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結合,並創造不同的感官經驗。
在里昂市中心的圓頂展場,由美國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建造於1950年代。 ©J. Liao, courtesy de la biennale de Lyon
布魯奇昂基金會
布魯奇昂基金會位於里昂市中心白萊果廣場(意為美麗的廣場),今年由尼古拉.加略(Nicolas Garait)策展。受邀參展的台灣藝術家李明維說:「我希望這是一個很安靜的展覽,因為雙年展很大,有許多的作品同時展出,我希望觀眾走累了,來到這裡,可以好好休息,看看我的作品,然後再出發,去看其他的展覽。」他們共同選出了五件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分別是1995年〈水仙的一百天〉、2000年〈客廳計畫〉、2005年〈四重奏〉、2012年〈石頭誌〉,以及2017年〈蟲鳴細語〉。
〈水仙花的100天〉是藝術家紀念祖母去世的作品。從水仙花的球莖被種下、生長直到枯萎,藝術家都與其朝夕相處;透過水仙花由生至死的歷程,重新體認生命的況味,走出失去祖母的哀傷。
〈客廳計畫〉是2000年李明維為波士頓嘉德納美術館所製作,2012年新館開設之際,美術館永久典藏這件作品,並設置於新館。另外,美術館中庭有個優美卻異常安靜的花園,李明維向策展人詢問後才得知,原來為了保護藝術作品,中庭花園裡是完全沒有蟲的。因此,他以自己的聲音模仿陽明山上的青蛙、蟋蟀、蟬等生物的鳴聲,加以錄製,為花園添上夏天蟲鳴的聲響,今年亦重現於布魯奇昂基金會的花園。
花園中同時有一件很大型的雕塑,為法國藝術家文生.莫傑(Vincent Mauger)的作品,他在2015年獲得基金會所舉辦的青年藝術家獎首獎,首度創作大型戶外雕塑,以木頭和金屬展現材質的自然美感與力道。(全文閱讀510期雜誌)
相關報導:
充滿詩意的「浮世」 —第十四屆里昂雙年展兩大展區
只為呈現一個真誠的雙年展—專訪第十四屆里昂雙年展策展人艾瑪.拉維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