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情動與身體情動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
從徐文瑞與伊誕.巴瓦瓦隆2020年在屏東美術館的「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到2021年在屏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加上台24線與185線公路的「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再到張懿文2021年年底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策畫的「數位肉身性」,2022年「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這檔展覽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是明顯超過了三年的準備,兩位策展人徐文瑞與張懿文穩穩掌握了藝術家與論述的骨架和節奏,經過全面性的訪查與梳理,為重新定義「台灣當代藝術」給予一個有力的方向。
蒂摩爾古薪舞集作品於展場一景
原民情動與身體情動
這個嶄新的定義與路徑,除了數位聯結技術形成的情動現象之外,當中最亮眼的兩個焦點,一個是原民情動,一個是身體情動。高俊宏在2021年「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的一場線上座談中,曾經談到他認為原民當代藝術呈現出的當代性,已經在這十年來創造了當代藝術場景的一個新的起點,這就是「身體性」的再發現。這個身體性在原民當代藝術中的表現,較之非原民的當代藝術創作者,更多、更強而有力地表現「個人身體」、「族群復振身體」與「世界原民歧視殖民身體史」三個方面的深度經驗,特別深究行為藝術、儀式藝術與這三方面的深度關聯。在同一場座談中,我用「我們與未來的『靈』距離」來討論原民當代文化與「萬物靈魂」聯結的生活智慧。
希巨.蘇飛作品於展場一景(攝影:邱条影室李雨軒)
©國立臺灣美術館
我想從尤瑪.達陸編織創作的令人情動之處開始。尤瑪.達陸曾經在〈重回泰雅「圓滿」的生命循環〉一文中描述了她如何透過編織重新回溯生命的源點,辭去教職,回到部落開始從事泰雅傳統織布工藝的學習與調查。「一天,織完一匹布正在下機整理,外婆緩慢地踱到我面前,拿起了布移到眼前,手撫著布上浮雕似的織紋,放下布料定定地問我:『你真還要繼續織布?』我回答:『是!』她低著頭看著美麗的花紋再問:『你想真正的織布嗎?』我有些狐疑,心想:『難道我每天織布,都不是真的織嗎?什麼是真的織布?』外婆說:『其實你應該從種苧麻開始。』」尤瑪.達陸的外婆解釋道:「織布是和泥土、雨水、時間和旁邊的植物有關係的。它們是一體的,我看不出切斷它們其中任何一個是有道理的。」簡單地說,織布涉及的不只是部落生活文化,也深沉地與環境土地生態對話,也就是說,織布的靈動或泛靈經驗要從與苧麻生長的環境開始。
尤瑪.達陸〈生命的迴旋Ⅵ─如布之舌〉(上)於展場一景
這個關於「復返」的故事,很象徵性地在尤瑪.達陸找尋苧麻的艱苦過程的結尾出現一個等待與重逢的動人時刻。一位遠住新竹五峰鄉,當時已年屆八十的yaki不顧兒子反對,堅持而頑固地維持梯田間的勞動,種植早已無用的苧麻,直到有一天尤瑪.達陸與弗耐.瓦旦偶然遠遠路過發現,終於到達她的面前,說出他們為了織布的準備,正在尋找消失已久的苧麻田。這位yaki沉思後緩緩地說:「等這天很久了,麻可以全部給妳,但只有一個要求,妳必須一直種下去,無論如何。」這樣一種生命傳承的態度,令人動容。另一個讓人深情觸動的故事,是尤瑪.達陸與織女到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用有限的短短時間,借用泰雅族編織老件來進行織法與材料的研究,在場的一位老織女在用手觸及這件祖母的祖母的祖母所織成的老件的一剎那,翻開它的背面,立刻淚如湧泉,她說,她沒有想到這位yaki會用那麼智巧的手法、完全超乎想像的編織法,在百年前編織出如此美麗的物件。這種情動,在於觸覺性的、身體性的深沉情緒爆發,在於技藝傳承間的意外邂逅。問世間,情為何物?我覺得這些剎那的深度對話與體驗,透過編織物件的傳承與創作的想像之外,等待著內在靈魂的世代交換,等待著身體勞動與土地環境和創作材料之間的靈魂投注。或許,這些古老的環境智慧,呼應著哲學家瓜達希(Félix Guattari)的主張,吸引我們注意跨物種的溝通當中所具有的非現代能量,那是宇宙萬物靈魂的生命能量交流。
從萬物有情的原民情動出發
1991年回到部落的尤瑪.達陸在心中規畫一個五十年的長程計畫,我認為這個五十年的長程計畫,可以說是「問世間,情不為何物」基本命題的一個範例。尤瑪.達陸以每十年為一期,持續關注環繞著「族群的織布工藝及一個民族如何振興」的編織未來。第一個十年,從個人的認同追尋出發,包括與中央研究院研究計畫的合作,她「參訪百來個泛泰雅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了解自身的民族編織內容」。與此同時,她也參與組織研究團隊,「到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地的博物館尋找老物件,建置織品資料,找回失傳的記憶和手藝」。第二個十年,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她進行服飾織品的系統分類、分析與紀錄,然後開始培養織者」社群,重製傳統服飾。第三個十年,尤瑪.達陸漸漸意識到民族教育的重要,設立民族幼兒園,「培養具備民族文化內涵與世界公民概念的幼兒」。第四個十年,也就是現在,她則是「進行與文化經濟相關的推廣民族傳統的纖維栽植及織作的復振」,特別著力於「具時代意義的『苧麻循環經濟拓展計畫』」,以及參與世界時尚服裝的設計與推廣。這正是透過編織與染織藝術實踐的「原民情動」腳步,在物件、物種、個人情感與族群文化復振之間的穿梭,對於宇宙進行再編織。(全文閱讀573期藝術家雜誌)
【2月特別報導│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