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19世紀的中國
「晚清百態」特展
倫敦大英博物館/2023年5月18日~10月8日
今年5月,以美不勝收的中國物質世界為主角的「晚清百態」特展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盛大開幕,開箱19世紀的中國。展覽宣傳策略上,大英博物館以〈李夫人像〉(或稱〈陸禧甫夫人像〉)做為宣傳的主視覺。這幅肖像以近似西方素描的明暗變化描繪李夫人的面容,和中國傳統書畫以線條與墨表現描繪對象的視覺性有很大的差別。〈李夫人像〉的繪師以寫實的視覺效果表現東方女性端莊持重的形象,帶給觀眾全新的中國印象。這件作品象徵了19世紀的中國在大量西方文化的影響下,轉變為今日的現代國家的關鍵過程。在英文展示標題中,「Hidden Century」一詞的使用提及了一個被忽視或遺忘的過去。而這段過去為西方世界理解中國漫長的歷史,以及其文明如何從古典而神祕的古代走到今日,開啟了一扇窺探的小窗。

佚名 李夫人像(陸禧甫夫人像) 約1876 水墨設色紙本 124.2×62.4cm
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藏
©ROM
「晚清百態」是由花旗銀行贊助的「花旗系列展覽」(Citi Exhibition Series)計畫的其中一項重要成果。花旗銀行是大英博物館長期合作的贊助者,而「花旗系列展覽」是一項為期五年的計畫,支持博物館運用其涵蓋世界各文化圈的收藏,推出多元文化視野與不同面向的展示主題,以「世界博物館」的姿態在全球領域發揮文化上的影響力。2019年大英博物館推出的「漫畫」展,是另一個「花旗系列展覽」出色的案例。該展以日本漫畫為策展主軸,觸動全球漫畫迷的童年記憶,成為該年度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覽。
另一個帝國
聚焦於19世紀的中國,「晚清百態」刻畫了在遙遠東方的另一個帝國的最後一百年,一個從第五任皇帝嘉慶皇帝到末代皇帝溥儀,最後在革命中落幕的朝代。期間,中國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內戰、涉及多國衝突的八國聯軍,以及各種國家動盪與劫難。19世紀的中國史可以說見證了存續兩千年的帝國如何走向終結的過程。然而,在宏觀歷史的政治地景之外,「晚清百態」將視角帶到在其中生活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包含宮廷的皇家成員、貴族、軍人、文人、藝術家、城居百姓、外商、科學家、外交官、改革者與革命者。展覽以約三百件文物刻畫這最後的繁景,除了大英博物館自身的收藏之外,半數的展品來自其他卅個英國與海外的機構單位和私人收藏。

慈禧太后的衣袍 約1880-1908 緙絲、刺繡 134.6×134.6cm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一件慈禧太后的長袍說盡了宮廷生活的富足奢華。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百態」頻繁強調慈禧的角色,並將她與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相對照。她們是生在世界東西兩端的同代人,同樣是位高權重的女性。慈禧對英國女王有著微妙的興趣,展場的聲音裝置播放著慈禧的話語:「我常想我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女人。〔…〕我認為她的生活不及我的一半那麼波瀾壯闊……。」英國的19世紀幾乎等同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兩位重要女性的並置,使得清代中國如同英國從鏡中看見的另一個帝國,從中窺見隱藏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中的帝國命運。
一幅由廣州的繪師描繪的英國女王畫像,與英國重要的國家檔案《南京條約》以及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描述展示在一起。這起帝國的碰撞,催生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與外邦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此後,中國東岸城市廣州、廈門、福州、寧波與上海開放通商,為西方的東進大開國門。借時任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William Gladstone)的形容,「晚清百態」描述鴉片戰爭是「精心算計」且「不公不義」的一場戰爭,且造成一個國家遭遇了「永恆的恥辱」。鴉片戰爭象徵一連串悲劇的序幕,帝國的相會與衝突最終走向不同的命運。

佚名 英吉利女主威多列小照 1842 水墨設色絹本 71×43cm 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