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犬的眼,窺見時間的化石
森山大道:回顧展
倫敦攝影師藝廊/2023年10月6日~20242月11日
與其說攝影是紀錄,毋寧說攝影是記憶,一連串記憶積累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時間的化石,更是光影的神話。──森山大道
「攝影是什麼?」這是森山大道在其長達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不斷探詢的一個核心問題。森山大道拒絕藝術教條主義和古董照片的崇拜,視攝影的易取得性和可複製性為這項媒材最激進的資產。他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語境中重複使用自己的照片,嘗試放大、裁剪和印製。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為印刷頁面而創作,而非畫廊牆壁。這也呼應了森山大道所提倡的:將攝影做為一種民主語言,把攝影師置身日本社會的核心,捕捉日本傳統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日本加速西化的衝突。森山大道不落俗套的手法和挑戰攝影媒介的慾望,使他的作品絲毫不矯揉造作,也造就其標誌性的高對比、失焦模糊、粗糙感和顆粒感(grainy)的強烈個人風格,定義了戰後整個攝影世代。
費時三年研究精心籌辦的「森山大道:回顧展」,由巴西聖保羅莫雷拉.薩勒斯學院文化中心(Instituto Moreira Salles)主任第亞戈.諾蓋拉(Thyago Nogueira)與東京森山大道攝影基金會合作組織策展,是迄今為止關於森山大道作品最全面的展覽之一。展出作品逾兩百多件,時間跨度從1964年直到今日,橫跨森山大道豐富多產的攝影生涯中不同的時刻。此外,此次回顧展也是第一個在英國展出許多稀有的森山大道攝影集和雜誌的展覽,包含從早期的稀有版本和絕版日本雜誌到最近的作品。
在策展脈絡方面,展覽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並大致按系列作品的時序來呈現。首先是森山大道早期為日本雜誌工作的作品、對新聞攝影的挑戰、在《挑釁》(Provoke)雜誌的實驗,以及1972年出版的攝影集《攝影再見》所代表的更為前衛的概念。在這段時期,他建立了獨特的美學,以粗糙、模糊、失焦著稱。展覽的第二部分則從1980年代開始,當時森山大道克服了創作和個人的危機。在後來的幾十年中,他探索攝影和自己的本質,開發了一種視覺抒情風格,用以反思現實、記憶和歷史。「森山大道:回顧展」在視覺呈現上與眾不同的一點,便是大膽利用了大量的大圖輸出作品影像填滿空間,致敬了藝術家所重視的攝影可複製性,也反映出森山大道不拘泥主流的率性與反骨。
「森山大道:回顧展」展場一景
野犬的誕生(1964-1972)
1961年,森山大道離開家鄉大阪來到東京發展攝影事業,卻有了戲劇性的轉折。起初,他計畫加入由攝影師丹野章、佐藤明、東松照明、奈良原一高、川田喜久治和細江英公於1959年成立的攝影團體「VIVO」,然而短命的VIVO在同年解散,最終森山大道在細江英公的說服下,轉而成為他的攝影助手。
在二戰戰後的當時,日本面臨美國軍事佔領的新現實。國家重建經濟之際,隨之而來的是西方文化的普及。在市面流通的主流雜誌強調人文攝影與民族主義,透過色調飽滿的凹版印刷(rotogravure)技術,以攝影專題、評論和比賽吸引讀者,為一般大眾和專業人士提供廣泛的攝影藝術教育。在這波新銳年輕攝影師崛起的潮流中,森山大道全面否定主流,將自己的風格視為二流而開始進行獨立創作。因東松照明的「佔領」系列而聞名的美軍基地橫須賀於森山大道的重新詮釋之下登上《相機每日》雜誌,森山大道自此在攝影界嶄露頭角。
森山大道 橫須賀 1965 收錄於《日本劇場寫真帖》
©Daido Moriyama / Daido Moriyama Photo Foundation
不久之後,森山大道受委託為寺山修司的實驗劇場與東京的勞工階級社區拍攝照片。雖然森山大道旨在處理日本的重大社會衝突,但他卻反而被那波希米亞氛圍所迷惑。森山大道在不同的雜誌上發表了共廿多篇文章,勾勒出日本社會的多重面向,這也為他贏得1967年日本攝影評論家協會新人獎。不過,拿到獎項的森山大道並不甘於此:「我想知道,若透過移除我在過去幾年中拍攝的每張照片的原始脈絡,將它們當作碎片處理,然後在完全不同的脈絡下重組這些片段,用相同的處理方法,我是否可以重建日常生活的混沌視線?」1968年,他跨出大膽的一步,將自己的黑白影像與寺山修司的文字集結出版了實驗性攝影集《日本劇場寫真帖》。他透過特殊編輯手法將所有圖象解構再重構──打散、碎片化、去脈絡化後再置於不同的脈絡下,從而建立起一個劇場般破碎而超現實的都會現實、日常的混亂凝視。
(全文閱讀585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