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亦是轉機
轉變中的倫敦畫廊新生態
近五年,倫敦的畫廊生態有許多顯著的變化。最大的因素,不外是脫歐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得畫廊得因應政策的轉變、全球和地區藝術生態的移動、藏家和藝術家對旅行與線上活動不同的實踐等做出相應的改變。
後新冠的畫廊大洗牌
英國自2016年經全民公投得到脫歐的結果,在2020年1月正式離開歐盟。同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英國從3月開始實施封城,並祭出強制休假方案(furlough scheme),讓雇主能夠在政府的財政協助下不用裁員。但許多行業仍然不敵收入銳減和租金的雙重壓力而關門大吉,以致於整個城市的房產租賃市場重新洗牌。不少畫廊利用此契機重新檢視空間和區域發展等因素另覓新址,有些是早在疫情蔓延之前就已開始籌備,但因著建材和人工短缺等限制,延宕數年之後才得以完成裝潢和開幕。其中以位於市中心黃金地帶梅菲爾區(Mayfair)科克街(Cork Street)的發展最為矚目。
科克街自1920年代起即是一個畫廊聚集的區域,加上旁邊的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和聖詹姆斯(St. James)一帶的古董商與藝術書店,蘇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富藝斯(Phillips)和邦瀚斯(Bonhams)四家拍賣行的總部亦在不遠處,使得科克街成為藝術愛好者的必訪之地。許多現代藝術家也是在這條街區「出道」,如亞歷山大.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保羅.克利(Paul Klee)和彼得.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他們在英國的第一次展覽都由科克街的畫廊舉辦。雖然該街在1980年代一度因為保守、傳統而褪下光環,近年來在波樂開發商(The Pollen Estate)的積極規畫下,將科克街兩邊的一樓全部規畫為畫廊空間,陸陸續續進駐的畫廊包含古德曼畫廊(Goodman Gallery)、史蒂芬.弗里德曼畫廊(Stephen Friedman Gallery)、艾莉森.雅克畫廊(Alison Jacques)、蒂瓦尼當代(Tiwani Contemporary)和與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合作的科克街9號(No.9 Cork Street),加上原本就駐地在此的畫廊如納哈邁德計劃空間(Nahmad Projects)、沃汀頓庫斯托畫廊(Waddington Custot)、弗勞爾斯畫廊(Flowers Gallery)等,這一條約100多公尺長的街道總共聚集了十六間畫廊。
從科克街為起點輻射出去的範圍,亦有不少原本就在此的畫廊在同個區域找到更大的空間。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在2020年拿下原本屬於布萊恩薩瑟恩畫廊(Blain|Southern)的地址,新空間由設計美術機構相當有經驗的傑米.法柏建築事務所(Jamie Fobert Architects)重新規畫,和原本在皇家藝術學院一樓側緣的舊空間相比擴充了一倍以上。旗下代理的藝術家有超過三分之二是女性的皮拉爾.科里亞斯畫廊(Pilar Corrias)去年適逢創立十五週年,它在原本位於薩維爾街(Savile Row)的畫廊附近再開設一個約有464.5平方公尺的新據點,斜對面就是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梅爾畫廊(The Mayor Gallery)則在科克街駐點九十九年後,於今年春天搬遷到聖詹姆斯區。
薩奇耶茨畫廊位於聖詹姆斯區的外觀一景
Courtesy of Saatchi Yates, London
孵化器畫廊位在倫敦馬里波恩區
Photo credit Evie Milsom
著名收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的女兒菲比.薩奇.耶茨(Phoebe Saatchi Yates)和女婿亞瑟.耶茨(Arthur Yates)共同創立的薩奇耶茨畫廊(Saatchi Yates)原本設點在科克街,後來搬遷到不遠的伯利街(Bury Street),與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僅一街之隔。同樣是藏家二代創立的孵化器畫廊(Incubator),創辦人安潔莉卡.喬普林(Angelica Jopling)是白立方畫廊創辦人杰.喬普林(Jay Jopling)和藝術家珊姆.泰勒─強森(Sam Taylor-Johnson)的女兒。她自2020年開始在不同地點做快閃項目,2023年終於在離梅菲爾區不遠的馬里波恩區(Marylebone)找到一個因疫情關門的店面做為畫廊空間,目前主推和她世代相仿的年輕藝術家。不同於大部分畫廊展覽展期介於四週到六週,孵化器畫廊的節奏更加快速──兩週。安潔莉卡.喬普林希望畫廊是一個充滿活力和脈動的地方,讓觀眾可以在每次拜訪時發現新作品,藉此吸引他們常常參觀。
奧佩拉畫廊位於漢諾瓦廣場側邊的新址外觀一景
(Photo: Eva Herzog)Courtesy of Opera Gallery
在全球有十六個據點的奧佩拉畫廊(Opera Gallery),廿年前在龐德街(Bond Street)的中心地帶開設了在倫敦的第一個空間,但在疫情期間也因為租金壓力決定另尋地點,後來在靠近牛津街的漢諾瓦廣場區域(Hanover Square)找到更大的空間。全新的展覽空間有三層樓將近465平方公尺,包含戶外的梅迪奇庭院(Medici Courtyard)用以展示大型雕塑。畫廊在進入成立卅年之際聘任了曾任佳士得歐洲、中東、俄羅斯與印度區資深總裁的伊莎貝爾.德.拉布魯耶爾(Isabelle de La Bruyère)做為首任執行長,做為畫廊轉型的重要步驟。拉布魯耶爾說,倫敦有許多重要的藝術機構和畫廊,豐沛的文化力在幾個世紀以來吸引了無數的藝術家和藏家。儘管有脫歐和疫情的打擊,但倫敦做為世界藝術中心之一的地位很難動搖,因此畫廊仍然願意在此投資更大的空間。(全文閱讀587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