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立體暗箱
穿梭記憶與時空的VR觀察者
陶亞倫的〈國美館No.1〉以電動軌道來推動觀者的身體
窺視與體驗他人的記憶與空間
在觀看VR的作品時,不同於一般觀看智慧型手機上的影片、電視錄像或電影,也不同於公共空間集體觀看的方式。觀看平面影像時,觀者的角度由導演給定。相較之下,觀看VR的過程雖然仍是創作者提供的空間與視覺效果,可是觀者擁有了選擇的機會,至少在觀看影片的時間內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角度,而空間看似廣泛卻依然是被設定好的。舉例而言,陶亞倫的VR系列作品大量探討視覺與禁錮的身體,這種看似可以選擇進入不同空間的觀看,實際上仍是被藝術家操控的。其最新作品〈國美館No.1〉透過將觀眾置放於他自製的電動軌道上,當觀眾透過觀看VR影像過程中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其影像內的視覺速度感與真實世界中軌道推行的速度感是不同步的,且觀眾唯一能選擇的只剩下視覺觀看的角度。被軌道推行的同時,身體的主體性逐漸消失,但觀者卻在觀看VR的同時,還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觀看位置,這樣的矛盾這也是VR作品的核心關鍵:當你以為你環顧了影像中的奇觀世界後,眼見為憑的感知方式,其實也等同身體的感受被削弱,這是因為視覺是最容易被矇蔽的。當整個視覺旅程結束的同時,身體從來都沒有消失過,觀者卻以為剛剛真的進入了另一個宇宙空間。這樣的經驗可以想像為「駭客任務」或「阿凡達」的主角們透過數位科技將個人的精神(或靈魂)傳送到另一個世界,實際上原本的身體並沒有消失也沒有死亡,但思想卻是游離的體驗。
〈沙中房間〉大廳一景(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除了思想漂浮在虛擬夢境之外,VR的另一種作品類型亦試圖思考身體的主動性,以透過結合如電玩遊戲般的互動科技而創作。例如〈沙中房間〉強調的是觀者可以自由選擇想去的房間,可以是高速飛行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自由探索,或透過目錄選單的另一種模式進入藝術家替你選擇的入口。在視覺效果上以粉筆塗鴉的方式做為數位空間的視覺效果,觀眾透過雙手操控搖桿進行選單或飛行的動作,並進入不同主題的時空裡。這個虛幻世界共有八個主題房間,其中,「字謎之房」、「聲之房」與「寫作之房」是三間可以進行互動的作品。在「字謎之房」中,觀眾可以透過自身的移動感應到牆面上兩顆人頭的移動,在聆聽對方說話的同時,也如同鏡子般以為自己在自言自語,某種程度上讓觀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寫作之房」則是以揮動搖桿的方式讓觀眾如仙女般揮灑魔法顆粒,讓電腦軟體裡的粒子效果透過程式運算的方式,使觀者像是在空間裡揮灑畫筆。相較之下,「聲之房」最大的特色在於可以錄製自己的聲音並保存在那個房間裡,觀眾可以聆聽上一個使用者的聲音,也可以錄下自己的聲音讓下一個觀眾聆聽,是一個擷取集體記憶的互動裝置。除此之外,在聲波的視覺效果上蘿拉.安德森使用日本拉坯陶的原理,上方的紋路就像是黑膠唱片的圈圈一樣是編碼的過程,透過這個數位聲形的記錄與播放,就像是3D的立體播放器。然而在聲音的播放效果中,並非只是再現一樣的聲音,而是經過特殊處理,猶如佛教在敲鐘時的鐘聲,並結合人聲而形成共鳴。這種表現方式,若連結到兩位藝術家曾談及信仰對這件作品與人生的意義。那麼「聲之房」可以代表著告解個人煩惱或冥想對話的空間:當你將一個祕密儲存在某個空間裡,或許無法立刻得到解答,卻可以讓陌生人分享你的祕密。而在錄製與被播放的過程中,成為抒發個人壓力的空間。
〈沙中房間〉大廳一景(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水之房」、「樹之房」與「舞蹈之房」則可以視為將VR的故事延展到生、死與儀式的世界,藝術家透過旁白描述個人的生命故事去回憶人生各種關鍵時刻,時而透過神話故事讓觀眾可以更投入作品中的神祕性。透過這些不同的房間,一方面連結兩位藝術家對於靈魂與宗教的信仰背景,另一方面試圖討論介於高科技創造的虛擬影像世界,與個人冥想過程中所思考的影像記憶。這令人想起蘿拉.安德森的紀錄片「狗心」裡,用影像保存對動物與親人的愛,並以疊影的方式來表達冥想過程中的記憶流動。延伸到〈沙中房間〉的「犬之房」裡對愛犬的思念,這些房間就如同藝術家們腦海裡儲存各種真實的或幻想的記憶容器,當觀眾進入這個虛擬世界裡體驗的同時,身體也可以控制某些房間的互動裝置,甚至留下聲音的軌跡,讓作品不再只是主動操控觀者的身體或窺視他人的記憶,而是讓觀者與VR互動裝置之間的關係可以平行抗衡,跳脫VR裝置單一指令的操作模式。(全文閱讀515期藝術家雜誌)
【4月專輯│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