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克林姆
奧匈帝國晚期後的中歐藝術新視野

中歐近代藝術在克林姆過世之後發生了什麼事?這一段動盪發展,對多數人而言可能相當陌生。美景宮美術館(Belvedere Museum Vienna)推出「超越克林姆:中歐藝術新視野」(Beyond Klimt: New Horizons in Central Europe)特展,此展由美景宮美術館、布魯塞爾藝術中心及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合作籌畫,集結逾80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19世紀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前奧匈帝國地區的藝術家創作型態的多樣性。
最後的黃金時期:19世紀末
奧地利與匈牙利的現代主義發展是兩條背道而馳的路徑:布達佩斯與匈牙利各地的藝術家以巴黎的藝術潮流為學習對象,而奧地利的藝術家似乎有意忽視巴黎,並且以維也納為中心,發展出獨特的風格。19世紀末,克林姆、尤賽夫.利波-羅乃伊(József Rippl-Rónai)分別在維也納與布達佩斯開創藝術新局面,克林姆的作品明顯具有裝飾性,構圖上也別出心裁,在維也納畫壇地位崇高;利波-羅乃伊則從巴黎引介表現主義到布達佩斯,不斷開闢新的可能。
前所未見的黑暗: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一戰爆發後,從克林姆與其他同輩藝術家的創作中,大多不見戰爭的影響,儘管他們無需親赴戰場,但透過藝術創作逃避戰爭殘酷的事實,似乎完全與現實脫節。另一方面,年輕藝術家則難逃戰爭的影響,柯克西卡親臨戰場,席勒負責管理戰俘營,留下如〈俄羅斯戰俘〉等作品,還有許多志願上前線的藝術家,抵達戰事現場目睹傷亡,對保家衛國的浪漫想像消失殆盡,改而轉向尋求戰事新聞部的職位,以逃避與敵軍正面交戰。他們在新聞部中至少得以持續創作,然而作品多半是前線紀錄或政府的宣傳文宣。
瓦礫中重生:1920年代
歐洲經濟雖因戰爭而大受挫敗,然而1920年代之後逐漸復甦。此時中歐的藝術走向多元化發展,奧地利的結構主義成為動態藝術(Kinetic Art)萌發的種子,艾利卡.喬凡納.克里恩(Erika Giovanna Klien)是先驅者之一,〈與弦樂器的構成〉完全解構樂器,將樂器的特徵分布於畫面各處,以重複的色階製造流動感,可視為動態藝術的先行藍圖。同期的超現實主義則努力處理介於戰後舊秩序的鄉愁與新體制的熱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沃夫岡.帕倫(Wolfgang Paalen)的〈圖騰景觀〉或許可以作為一種代表,一條仄狹的岔路坑坑疤疤,外星生物般的造型散落在道路上。雖然無法確定佛洛伊德是否直接影響了這些畫家,但是精神分析學派確實是他們的靈感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