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藝術人物
首頁
專題文章
作者專欄
藝術家專欄
藝術人物
藝術人物
汲生活的片刻美好,摺出一方理想景致––莊普的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個展「摺景」
「我有很多構想、草稿到目前都還沒實現,我希望加快腳步實現以前所想的東西以及我的理想世界。」莊普之所以創作不輟,除了是對自己的期許,或許有更大的層面因為他時刻伸長感知的觸角,且保有與世界分享的願景,他的創作靈感時常源自對日常所見所聞的體察,即便像是運用近乎整個創作生涯的摺景手法,也能在他人的視角下再度創發新一道的觀察。
腳踏實地的美術館理想主義––專訪新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
在逾廿年的教學與工作歷程中,身為一位博物館研究者、實踐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廖仁義表明自身始終是一個博物館的理想主義者;這裡所謂的理想主義,立基在對現實條件、相應的挑戰與困難的充分認知,以及經過批判思維的審度,思考讓理想得以落實的思辨與行動,而這也是他決定接下館長一職首先準備、往後亦將奉行的核心價值。
本著研究,繼往開來──專訪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
「從研究產生展覽」這個模式會是我希望北美館能開始花更多力氣去做的。如果要談朝向「從研究產生展覽」的契機,是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讓世人對全球化的解讀逐漸崩解有關。我們或許更能夠在這種時候反省既往做法,思考藝術的表現在全球化底下的新可能、新作為。
「龐畢度中心就像一間『超想像』的當代藝術中心」──專訪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伯納.畢里斯坦
龐畢度中心過去是一台非凡的機器,它為許多其他國際機構開創新例,但它同時也是自我盛名的受害者,愈來愈冗重的文書作業讓它無法完成許多計畫,它因此必須基於重大社會議題來自我創新,但不是刻板地「展示」世上所有的悲劇與困境、「明列」所有討論環保生態與環境汙染、「記錄」所有討論同性戀、變性人等性別議題的創作,這些做法只有示範性價值,所謂的「思維」並不是這樣構成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