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其他展訊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特別報導
首頁
專題文章
作者專欄
藝術家專欄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10月特別報導│李禹煥】
永生的疑問與冥想––李禹煥的藝術
今年4月對外開幕的李禹煥阿爾中心(Lee Ufan Arles)位於法國南部阿爾,由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修建設計,保有原三層樓古典風格的弗農公館(Hôtel Vernon)具礦岩質性的外觀與一樓空間,以及有令人印象深刻木製屋櫺的二樓及三樓,幾乎全數空間均可用來展示藝術作品。
【6月特別報導│惠特尼雙年展】
面對現實的荒謬與醜惡,我們心照不宣––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惠特尼雙年展2022:緘口不言」
回歸到展覽標題命名「緘口不言」,靈感來自美國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說《最藍的眼睛》的開頭。「Quiet as It's Kept」這句俗語通常使用在陳述應當為祕密但事實上卻是公開的祕密句子前,可以解讀為不言而喻、心照不宣。在經歷巨變的後疫情時代,偏執與仇恨撕裂著社會,一切顯得無理可循。
【2月特別報導│2021泰納獎】
比藝術更社會性的創作實踐?──2021年英國泰納獎綜合觀察
本屆泰納獎延續了獎項近年青睞藝術文化團體、重視身分政治議題的趨勢,如此連年突出藝術介入社會的價值,是否會引領國際藝壇的走向?計畫型創作是比藝術更為社會性的創作實踐?此創作類型是否會愈發成為當代藝術的顯學?這些皆是本屆獎項所開啟的後續論辯。
【2月特別報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訴何之境?──國立台灣美術館「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本屆亞雙展如同其名「未至之城」,即便不留任何解答,倒也示範一種有效的啟程。「未至之城」意圖告知觀眾:「我們」可以不再從西方觀點下的單一終點(如世界末日)指稱這個世界的終極走向,不為缺乏永生救贖而喪志。「我們」將有更多的危機和應變作為,透過詩意的想像,協助「我們」梳理、串聯、組裝、黏合、拼接各種紊亂許久的關係網絡。
1
2
3
4
5
6
7
8
9
10
快速選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