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其他展訊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特別報導
首頁
專題文章
作者專欄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
【6月│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涂維政 探掘時空向度中的異地之境
有別於自個人美學觀出發的創作視角,涂維政隱約抹除藝術家於作品中的主體性,以「自我體制化」賦予創作全新定義,將「機構」的運作狀態附加於「個體」。在操作上,不但自行編纂歷史文明、作品產出、媒體扮演,與自我典藏,在作品敘事中,更廣泛串聯各時代及地域的神話、傳說和預言,以擬造考古遺跡讓這些想像重新真實的現身,打破時空限制,進而思考當今藝術的本質與潛能。如其所言,吸引他的不僅是藝術本身,而是博物館/美術館基於各自定位形塑而成的美學、歷史與時代觀,以及背後潛藏的人類集體精神需求。
【6月│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何孟娟 封存於紐約社宅的時基藝術
何孟娟的創作向來自多元視角出發,在社會與文化塑造的價值觀下,思索自我認同及未來世界的面貌。她於2013年展開的「魏斯貝絲計畫」,長時間記錄紐約「魏斯貝絲藝術公寓」的居民日常與空間樣貌。據她所述,1960年代的美國,正逢政府積極鼓吹社會住宅及紐約推動藝術創作的高峰,在兩者碰撞下,透過建築師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的改造,將原先的「貝爾實驗室」轉變為史上規模最大的藝術社宅。自1970年起,「魏斯貝絲公寓」廣泛接納藝術家入住,從攝影師黛安.阿布斯(Diane Arbus)、畫家老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Sr.)到編舞家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低廉的租金使其成為當時藝術圈及文化界創作者匯聚之地。藉由何孟娟的記錄,不但為這棟充滿歲月痕跡的傳奇公寓捕捉屬於紐約的時代性記憶,更保存了每扇門後一段段的生命軌跡。
【6月│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劉子瑜 片刻中永存的美感追尋
「陶」與「食」向來令劉子瑜深感著迷。結合對飲食文化的喜愛及陶藝製作的熱忱,她將視覺美感注入平凡食器,提升餐飲過程的心靈享受與體驗價值。文化的薰陶也滋養了劉子瑜的靈感來源,在加州The French Laundry、台灣T+T、logy與態芮(Taïrroir)等異國多元菜系的米其林餐廳中,皆能一見其具雕塑感的精緻食器。在兼具功能與美學的理念背後,劉子瑜的創作也蘊含著對生活的寧靜沉思,並於製陶、上釉與窯燒之時,盡情享受暫緩的片刻與不可控的預期。
【6月│時空膠囊 特別報導】江凱群 碎石鑲嵌的生命印記
江凱群的創作廣及馬賽克、繪畫、攝影與裝置藝術。其具代表性的馬賽克鑲嵌作品,向來以精巧的天然石材著稱,以物溯史探尋過往,牽引各個石塊背後的土地歷史,以及兒時的故鄉記憶。四散各處的石子,以馬賽克的形式匯聚,即便如此,它們也終究再度回歸各個角落──深受馬賽克這般「積累」特質吸引的江凱群,於石材間轉化自身的生活足跡,在敲碎、重組、堆疊的反覆實踐中,拼湊出屬於在地的生命經驗。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快速選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